探討「打破框框 覓地解困」 四大智庫齊集 宜改劃用途

熱度507票  瀏覽1次 時間:2017年8月25日 14:41
探討「打破框框 覓地解困」 四大智庫齊集 宜改劃用途

本港房屋供不應求,市民居住環境亦較同類成熟經濟體狹窄,「持續智庫」與「思籌知路」合辦「打破框框 覓地解困」研討會,並邀請大舜基金及團結香港基金代表參與,集合4個智庫之力,提出認為可行及短時間內可見成效的方法。

持續智庫主席兼前規劃署署長潘國城指出,現時覓地建屋面對九大框框,包括在《保護海港條例》獲通過之後,青洲及九龍灣的填海計劃均被取消,其實香港過往多年填海,有27%人口及70%商業樓面處於填海地段,現時填海卻受到條例限制;填海引發環保及自然生態問題,未找到妥協辦法;農地、棕地、發展商所持土地未能加以改劃用途;過往決策規劃未有放寬以配合現時所需。

思籌知路召集人兼前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建議, 以公私營合作(PPP)模式增加供應,例如過往天水圍嘉湖山莊及荔枝角美孚新邨等40個大型屋苑,均是獲政府批准由私人土地改劃發展而來,但近年已很少同類發展。本港有4523公頃農地,惟僅729公頃為常耕農地,即是有84%農地荒耕;單計四大發展商便持有逾1000公頃農地儲備,若其中10%獲准改劃,足以提供1.8萬伙600方呎單位,重點是要由政府主動推行。他指市場普遍把矛頭歸咎於土地問題,其實香港總面積達1174平方公里,市區及已建設土地面積佔四分之一,並不缺乏土地,只是缺乏有效發展。政府要徹底解決房屋問題,善用土地,便不能故步自封。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強調,填海向來是最有效的造地方法,屯門、大埔、荃灣、將軍澳均是填海而來,然而近年香港填海規模嚴重落後鄰近城市如澳門及新加坡,土地短缺,不足以應對未來30年所需的9350公頃土地需求,應急起直追。此外,社會應注重大數字,若每條細數字看,永遠不能達成目標,政府宜更進取處理。

大舜基金主席兼前立法會議員何鍾泰指出,香港人口將於2034年突破800萬,現時市區或已建設土地面積僅24.2%,人均居住面積只是新加坡的一半,應適度填海、釋放工業用地作非工業用途、使用綠化地帶等辦法拓展土地資源。

至於幫助基層市民的短期措施,前房屋委員會委員兼前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建議,政府應重推「初步房屋」計劃讓公屋輪候者作中轉租住,並且提供租金津貼。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頂:35 踩:2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 (163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1.36 (138次打分)
【已經有146人表態】
24票
感動
10票
路過
23票
高興
24票
難過
25票
搞笑
16票
憤怒
16票
無聊
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