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长:新加坡将是亚洲走向世界的跳板
本报记者 王云帆 韩 杨 新加坡报道
崇尚“贸易立国”的新加坡,有一个比国家历史更长的部门——经济发展局。新加坡于1964年独立,而经发局于1961年成立,其设立初衷即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解决新加坡的就业、经济腾飞问题。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新加坡以金融业和旅游业见长,而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服务只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13%,制造业、零售和批发贸易、商业服务分别占比20%、17%、14%。
11月10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局长马宣仁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说,他期待本届APEC峰会上能出现更多关于自由贸易的共识,以应对金融风暴以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
年仅41岁的马宣仁告诉本报:一直定位自己是“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的新加坡,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定位。他们希望更深入地研究亚洲市场,挖掘亚洲的需求,同时又作为沟通东西的桥梁,把自己打造成“全球企业的家园”。
新定位:关注亚洲需求变化
《21世纪》:在今年一次公开场合中,你曾经表示,经发局将用12到18个月,与其他政府机构合作,收集跨国企业及本地企业总裁的建议,拟定出为长期发展而将新加坡重新定位的方针。在当前这种世界格局下,新加坡最新的自我定位是什么?
马宣仁:经发局在1961年成立时,我们能吸引到的主要是来自欧美日等国为了寻求低成本的境外工业投资。这种投资趋势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
2000年之后,有两个主要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亚洲市场的重要性凸显,亚洲不再单是廉价的生产基地。这一点在去年经济危机体现更多。
第二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商业活动性质也变了。约十年前,亚洲在消费电子领域成为全球新的生产基地。更多的公司在亚洲外派的不仅是中层管理人员,而是高层管理人员。即便在生产制造方面,供应链管理、营销领域的重心也前移至亚洲。
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把经济发展策略定位于“打造全球企业的家园”。新加坡不仅应成为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部,而是可以做全球性决策的枢纽和基地。
过去五年,有很多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在慢慢崛起,在走向国际化。新加坡可以作为枢纽和跳板。这里不仅是东南亚的中心,也可以是迈向中东或是北亚的中心。
《21世纪》:既然看到了这些趋势,新加坡推出了哪些针对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