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報專訊】【本報訊】去年爆出科大學生以天價萬元光顧大牌檔風波,反映食肆和顧客在收費及食物分量上溝通不足。消委會去年接七百二十一宗食肆用膳投訴,主要涉服務質素及價格爭拗。由於「行外人」難以知曉飲食業術語,易造成價格收費爭議,消委會在農曆年後將約見多個飲食業商會,建議將業內術語結集成守則加強規範。
飲食界常說的術語如「例牌」,原來即大約八両食物,四人分量;「大例」則是例牌分量的一點五倍;「二例」又稱「中碗」,約八至十人分量,「三例」又稱「大碗」,供十二人以上食用。一般食肆會因應加食物分量的比例收費。農曆新年期間,食肆趁機推出多款「意頭菜」,食客亦要留意菜色會否與想像有落差,消委會舉例指,「金錢玉環脯」的「金錢」非瑤柱,有食肆或以冬菇製作。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如對收費存有問題,應即時向店員查詢,避免結帳時才各執一詞。至於業界亦應在餐牌清楚列明收費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