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变迁:幽默并不等于不严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无其人
熱度2票  瀏覽3次 時間:2009年10月18日 08:24

10月15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东亚共同体、中美军事交流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马朝旭的回答被外界认为沉稳又不失风趣,富有思辨力。

马朝旭,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曾是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全场最佳辩手”,2009年2月开始担任外交部发言人。这位“口才最好”的人,走上了中国最需要口才的岗位。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自1983年3月正式创建至今,已经走过26年。26年间,外交部先后有20多位发言人走上新闻发布台,通过他们的语言、声音、形象、风度,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一个突发事件催生发言人制度

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站在中外记者面前:“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这是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历史性告白。这一告白,源于一年前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这一事件催生了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尽管这篇讲话仍不乏对中国的攻击,却传达出几个讯息,明确表明了苏联的对华态度——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建议双方进行磋商,采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敏锐捕捉到这一讯息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邓小平同志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当时,中美之间有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八一七’公报——中美之间三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即将签署。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74岁的外交部老一代发言人,中国驻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前大使金桂华告诉记者,“当时,苏联入侵阿富汗已经两年有余,加上苏美争霸多年,苏联已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缓解对华关系可能成为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政策之一。苏联领导人讲话所传递出的讯息,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机会。”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在其《外交十记》中回忆道,“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两天后,即3月26日,发布会在老外交部(今国务院新闻办所在地)主楼门厅处举行,前来参加发布会的七八十位中外记者把钱其琛围在了中央。他们站着,听钱其琛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

钱其琛在这个“简短声明”中只说了三句话:“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这份不到一分钟的简短声明,第二天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中间位置。声明虽短,但反响很大,国际上给予了极大关注。西方五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有外电指出:“这一谨慎而含蓄的声明,预示着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并使世界局势为之改观。”

这场“三句话的新闻发布会”是外交部历史上一场特殊而又意义非凡的发布会。这场不设座位、只发布、不答问的发布会,奏响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新闻发言人制度创建的序曲。

一年后,即1983年2月,中央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频繁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一个月后,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这样,外交部率先在各部委中建立了发言人制度。

从“坐答天下”到“立唱主角”

细心人会发现,外交部发言人的答问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从“坐答”到“站答”的悄然变化。改变10年来“坐答天下”方式的是外交部原部长助理、发言人沈国放。

1993年至1998年,沈国放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今年9月的一天,沈国放面对记者侃侃而谈:“我参加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在1994年春节过后。从1993年10月开始,我就为我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做准备,每天都翻阅、记背大量的资料。”

沈国放说,从新中国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举行过多次记者招待会,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只是一直没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创立之初,每周只举行一次记者会,仅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从1983年9月起,改为每月第一次记者会回答提问。从1988年起,每场记者会都回答提问。1995年至今,记者会改为每周两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国家法定假日外,风雨无阻。1997年把现场交叉传译改为幕后同声传译。不仅如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和发布时间的限制。

沈国放认为,26年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发展。但他同时认为,随着我国在各领域的高速度发展,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持续上升,国际舆论处境仍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十分相称。

“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仍然微弱。”沈国放说,“为了及时宣传和阐述我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的观点立场,让国内外公众及时了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重要政策以及发生的重要事件等,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上应该更加有力地发出中国的声音,应该进一步加大新闻发布频率,比如每周记者例会起码应由召开两次改为召开3次;领导人出访,同样可以增加新闻发布次数。我曾经一天召开过3次新闻发布会,很受中外记者欢迎,尤其是在出访国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外交部每年举行80多场例行记者会,每场记者会有数十家媒体的近百名中外记者参加。2008年因为举办奥运会,全年举行的例行记者会近百场。2009年1月至8月,共举行例行记者会53场,主动发布消息166条,受理记者电话提问2060多个。

为了方便记者提问,外交部新闻司2000年还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都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此做法一出台,就受到外国媒体的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开放透明的一个举措”。今年5月25日,朝鲜宣布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后,当天就接到外国记者100多个询问中方反应的电话。

外交部新闻司发布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外交部还视情举行专场记者会,迅速、主动发布消息。如2008年3月10日,我一些驻外使领馆受到‘藏独’分子冲击后,外交部发言人当晚即举行记者会予以谴责。”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0 踩:0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4 (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