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检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 没有处分权监督力量有限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ban
熱度307票  瀏覽10次 時間:2009年9月20日 16:49

本报记者 李萍报道

审计署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审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9月16日,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一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审计署人员8月份已经“驾临”该分行,眼下工作已经进展了一半。该人士认为,与以往检查相比,此次审计更加严格。

缘由:7万亿元信贷资金流向

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眼里,这样的审计检查并不意外。

“7万多亿元的信贷额度,比较惊人。”佘闵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这次检查,主要还是提示银行加强风险控制。

金融危机爆发后,伴随着中央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启动,各种项目纷纷上马,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突破历史纪录。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达7.37万亿元,是2008年同期2.45万亿元的3倍。

中央政府的本意,显然是希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保证眼下经济增长,为未来的产业机构转型做准备,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前上马一部分长远来看很有必要进行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

问题在于,实体经济领域,一方面竞争比较激烈;另一方面,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资本本身从逐利性角度出发,不排除有一部分资本,包括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一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向房地产、股市,或者其他一些金融领域。”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强调。

中行分析师石磊预计,2009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二级市场等领域,可能有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信贷资金进入,未进入固定投资领域。其中还不包括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可能入市的数字。

随着大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受到影响。眼下7万亿元巨额信贷到底流入了哪些领域、进入了哪些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国家自然比较关心,佘闵华说。

无奈:银监会力量有限

事实上,包括银监会、银行自身,对银行信贷流向各有其监控方式。

银行本身包含风险控制部门,但作为企业,银行必须在赢利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孙茂辉说,只要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还没有大到要破灭的程度,而且比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银行本身对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显然缺乏自我约束的动力。“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是同谋者。”

即便不是同谋者,审计作用也不容小觑。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时红秀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银行本身也有信息披露的义务,不过,银行自发的信息披露和审计部门调查出来的信息,有可能不完全相同,通过对照,可以加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约束。

银监会方面,亦十分关注银行信贷流向问题。

2009年四五月份开始,伴随着票据融资的大幅增长,银监会启动了专项检查,对信贷投向进行摸底,重点是票据流向问题,有无进入股市、楼市成为检查重点。此后,央行牵头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再次对信贷投向进行检查,重点是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

此外,银监会之前接连发布了《》、《》与《》征求意见稿,表示严格监管信贷资金的流向。

即便如此,孙茂辉还是认为,银监会主要关心的是银行业整体系统性的风险问题。即使信贷资金有违规流向问题,但只要这些资金最终可以安全返回,不会引发银行业系统性的风险,往往银监会只会批评、劝告等,对商业银行没有太大的威慑作用。

进程:渐行渐近

审计署对银行信贷流向问题关注已久。

伴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公布,审计署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工作中要监督各地在扩内需、促发展、保增长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违背中央方针政策的情况。

2009年年初,审计署曾发文,要求2009年的所有审计工作,都要把检查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2009年2月份,审计署表示,2009年会加大对4万亿元投资中的重特大投资项目、重特大资源环境保护项目、重特大民生工程项目等的全程跟踪审计。

2009年一季度,审计署在对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中发现,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部分贴现资金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审计署建议,特别要加强对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票据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假票据等方面的现场检查。

据悉,此次主要调查银行信贷有没有流向国家限制的行业,是否用于扩大内需,是否用于国家支持的产业。

此外,按照2009年5月18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的安排,2009年审计署将对农发行、农行、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重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执行国家金融政策情况进行审计调查。

目的:护航宏观决策

据媒体报道,部分受访银行人士指出,近期已经有一些来历可疑的资金从股市闻风而逃。

作用不止于此,孙茂辉估计,此次信贷流向方面的审计,更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这些事情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会造成有令不止,造成整个最高宏观决策层,其政策跟实际效果脱节,使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信号失真。”

孙茂辉的意思是,国家此次信贷流向审计的本意,在于摸清资金流向,一方面总结教训,将来更好地控制信贷流向,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为整个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后续的政策,甚至包括如何退出现有的经济刺激政策方面的步骤、方法等,借机进行调整。

虽然审计本意为护航宏观决策,但是时红秀认为,“原则上讲,所有检查都只是所有政策或机制的辅助。如果一个检查,成为要纠正整个信贷流向问题的手段,要考虑的恐怕不是检查问题,而是我们的大政策有问题。”

时红秀表示,信贷流向有问题,确实可以采取加强监管、更多约束、更多引导等控制措施。但理论上,好的政策,应当引导资金往国家所希望的方向流动,应该是监督成本越来越少。“如果结果不是这样,可能我们要考虑信贷政策制定者本身了。”

具体到信贷流向,时红秀认为,最需要质疑的不是检查手段或检查方式,而是大规模的投资导向政策自身是否有问题。所有理性的经济主体,“他们面临的信息和风险,比政府要清楚得多。”

如果所有的银行都按照国家宏观政策投放资金,将来产生坏账后,谁来负责?谁来审计政府?“现在我们已经发现,2009年年初需要振兴的产业,已经出现了不少过剩。过剩是物质状态,价值状态就是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出现后,怎么审计这些银行机构?谁来审计政府?”时红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忧虑:审计监督恐力量有限

回首历年历次的“审计风暴”,每每不得不惊奇于审计署披露出来的惊人消息,但往往最后的处理结果,总有些虎头蛇尾的味道。

此次国家对信贷流向的审计调查,我们又该寄多大希望于审计监督身上?

时红秀坦言,审计作为监督的形式之一,最主要的是其专业性,“这种工作很必要”。问题是审计监督人力、财力有限,覆盖范围有限,更无法实时监督,只能星星点点地、非连续性地操作。

孙茂辉也表示,鉴于业务的熟悉过程,审计署往往审计周期比较长,最后即使审计出来一些违规结果,往往已经无法改变错误本身。此外审计署没有处分权,没有一种对监督对象有震慑力的处理方法。

孙茂辉建议,银监会、审计署、人大,应该对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进行一种常态的监督。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促使国家经济刺激政策达到原本确立的目标,使国家计划带来的负面问题降低到最低程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8 踩:1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7 (9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58 (95次打分)
【已經有81人表態】
14票
感動
8票
路過
7票
高興
11票
難過
5票
搞笑
14票
憤怒
8票
無聊
1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圖文資訊

最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