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煤老板500亿资金山西套牢 回乡诉苦称不卖不行
“今天,我代表在山西经营煤矿的浙商,回娘家诉诉苦。让你卖你就卖,不卖也卖;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卖不行。”谢明(化名)的开场白,虽然有些沉重,但还是在会场引发了一片笑声。
10月31日下午,杭州,在浙商研究会组织的“浙商转型会长论坛”上,作为温州籍煤老板的代表,谢明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各方的关注。
按照谢明的说法,这副对联,真实反映了眼下山西省政府对煤矿资源整合工作的做法,也道出了被整合民营煤矿股东的心声。
自今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煤炭行业重组兼并的“10号文件”以来,以浙商为主体的山西煤矿民间投资者们被认为将被迫集体告别一度风光无限的“煤老板”生涯。浙江煤老板在山西投资总额近500亿元的煤炭企业,基本上都将被整合和关闭。
煤老板集体亮相反击
在“浙商转型会长论坛”之后举行的“山西煤炭重组兼并对浙商的影响”座谈会上,30多位煤老板一起现身,诉说煤矿将被整合的苦衷。这是“温州煤老板”一词风行舆论多年来,温州煤老板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虽然不吐不快,但与会的煤老板个个顾虑重重。座谈会上,30多位煤老板没有一个愿意首先发言,更不愿公开自己的名字。
“请理解我们的苦衷。”一名煤老板说,“确实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但我们有顾虑,有前车之鉴。”据他透露,一位同乡因为公开姓名接受采访,结果在一次会议上被山西省主要领导点名批评。
与之前媒体渲染的一夜暴富的煤老板形象不同,2004年后投资山西煤矿的温州煤老板,不少还赔了血本。谢明即是其中一个代表。
谢明是温州平阳人,曾经是个鞋匠,2004年眼红在山西开煤矿赚大钱的老乡们,北上山西。据谢明介绍,他花2000多万元拿到了一处30万吨规模的采矿权,用三年时间搞基建,花了5000多万元,中间又支付了2000万元的资源使用费。在这期间,矿上通风、排水、人员工资的支出每天在3万元左右,每年1000万元。
2007年底,谢明的煤矿总算等到了可以投产的日子,却遇上了洪洞县105名矿工死亡的特大爆炸事故,和许多辖区内的煤矿一样,虽然“六证齐全”,但谢明投资的煤矿没有投产就被停产整顿。
整顿一直持续到2008年,因为北京要开奥运会,山西的中小煤矿继续停产。让谢明彻底绝望的是2009年4月《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到2015年减到800座,原则上企业规模不得低于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90万吨。
主持“山西煤炭重组兼并对浙商的影响”座谈会的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资源与环境部首席律师吴族春认为,正是单井规模不低于90万吨的规定,使得绝大部分浙江投资者面临困境。
“浙商在山西投资的煤矿,单井产量都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这意味着他们投资的煤矿基本要被兼并或关闭。”吴族春说。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山西煤企大重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