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调银行准备金率 中国尚无迹象跟进
每经记者马骏骎发自上海
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之时,邻国印度,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已经迈出了金融危机后退出政策的第一步。不过专家表示,没有迹象表明我国会立刻采取加息等紧缩政策。
印度:央行出招限制信贷增长
昨日,印度央行宣布,结束部分在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流动性支援措施,从而展开其退出宽松政策的第一步。印度央行宣布,自11月7日起将商业银行法定流动资金比率由24%调升至25%,法定流动资金比率是印度国内银行按规定投资政府公债的存款所占比率。同时,从11月21日开始,银行抵押贷款和贷款债务负债将受制于现金储备比例的要求。
印度央行称,退出的过程可以从结束部分特殊流动性支援措施开始。昨日首先宣布结束的措施是一项针对银行的特别回购工具。
印度央行同时宣布,将2009~2010年的通胀预测由5%升至6.5%,同时维持回购利率于4.75%不变,逆回购利率则维持于3.25%不变,符合预期;现金准备率维持于5.0%。
分析指出,印度央行上调银行法定流动资金比率,旨在限制银行的信贷增长,更为加息奠定基础。由于对银行持有债券的法定流动资金比率上调,也提振了对债券市场的信心,基准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下降了10个基点。新加坡星展银行经济学家RamyaSuryanarayanan表示,由于通货膨胀预测值上调,印度央行很可能已开始决定加息。
随着通胀预期抬头,宽松政策的退出安排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经济事务的重心之一。澳大利亚央行三周前宣布提高利率,彭博社调查显示,挪威也很有可能在明天提高其贷款利率。韩国央行官员也宣称,将利率保持在历史低点对经济并不健康。
中国:“管理通胀预期”显重要信息
在中国国内,市场分析同样指出,退出政策或已提上日程。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国务院近期提出“管理好通胀预期”,显示了一系列重要的信息。
马骏表示,将保增长与管理通胀预期相提并论,表明控制通胀的相对重要性在提高。同时,由于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已经超过8%,继续使用刺激政策来加速增长的需要已经下降。此外,国务院特别提到通胀“预期”,表明决策层意识到,即使通胀水平并不高,但只要通胀上升的速度较快,比如每个月上0.4个百分点,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从而将储蓄更多地投入股市、房市,甚至购买实物以求保值。这种由于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的压力。所以,即使通胀水平不高,也应该有预案要控制通胀预期。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则指出,没有迹象表明政府会立刻采取诸如加息等紧缩政策,目前的政策态势最少要持续至2010年3月份。事实上,政府近期对经济的评估依然言辞谨慎,并且重申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由于充裕的流动性可能引发通胀预期,因此出现严重的资产价格通胀的风险正在上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