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调查称广州仅6.3%居民收入增加 工资倍增计划不了了之
广东2008年提出力争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以上,2012年工资水平要比2000年翻两番;然而,这两年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并不乐观——
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广东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情况,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845元,同比增长10.8%。但企业职工的工资在绝对值和增长速度上,均低于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
2008年,广东曾经着手实施“工资倍增”计划,提出力争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以上,2012年的工资水平要比2000年翻两番。
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却发现,很少有职工表示自己工资获得增长。
相关统计也不理想。据统计,2008年广州制造业员工平均薪酬增长率为9.3%。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今年的“居民家庭投资心态调查”也显示,58.0%的居民表示收入相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没有变化,仅有6.3%的居民收入增加。
广东“工资倍增”计划为何难以实现?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企业职工工资增长?
“工资倍增”不了了之——为保住饭碗,只好牺牲加薪
“去年很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经营效益明显下降,所以今年对工资增长幅度相应作了一定幅度的下调。”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表示。广东去年刚刚推出“工资倍增”计划,就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受此冲击,今年8月,广东下调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下线从2008年的3.5%降低到零和负增长,出现了2005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专家指出,工资指导线的下调,意味着工资上涨步伐在放慢。
“如果说宏观经济环境的突然变化是偶然因素,那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缺位和调控手段的缺乏则是两条固有的短板。”广东劳动学会、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梁满光表示,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尊重劳动者参与工资决定的重要性,薪酬还是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据了解,广东提出“工资倍增”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在目前这种机制尚不完善、老板的经营理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加大对这方面的调控力度,促进协商机制的形成,给劳动者带来直接利好。
然而企业另有想法。广州某广告公司总经理张伟进说,员工工资的增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而企业要涨工资,主要是看其经营效益。
企业纷纷抱怨,经营状况不佳,经营环境差强人意,难以有足够的盈利空间给员工涨工资。如果非要强制涨工资,只能以裁员“对冲”。而在全社会“保就业”的大环境下,只好牺牲工资,保住饭碗。
李梅两年前大学毕业到广州工作,在天河区一家电脑公司做文员,每月工资1500元左右。“向老板要求加薪?”她像听到笑话一样看着记者,“提‘加薪’就是想辞职的意思吧?”采访中发现,李梅的想法颇具代表性,无论教师、公司职员、医务人员,还是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来工,他们都反映,想增加收入,要么长期加班,要么另找工作。“向老板提出加薪是不可能的。”
“如果企业工资分配仅仅由企业主单方面任意决定,职工没有参与决定的权利,政府又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就会导致分配不公,差距拉大。”广州一家民营企业部门主管倪一膺指出。
缺乏一套工资增长机制,缺乏约束体系,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负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的提高。
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统计部门发布的广东社会消费力统计分析显示,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近20年不断下降,从60%左右下降到不足40%。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制造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