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拿矿 那些曾经错失的良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无其人
熱度13票  瀏覽3次 時間:2009年10月17日 11:27

张向东

2009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尚未画上句点,2010年的谈判又已开始。在进行了几次低调的“吹风”后,10月15日,中国钢铁行业代表齐赴青岛,与矿石供应商展开新一轮试探接触,即2010年铁矿石价格预谈判。

令人略感尴尬的是,这次会议中国铁矿石谈判的主要对手,、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均无代表到场。

不过,就在几天前他们已然通过外媒放出风声,声言将要求把2010-2011年度的铁矿石价格上调30%-35%,以部分扭转今年铁矿石降价33%的局面。

但就在10月13日召开的国际钢铁大会上,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已经表示,铁矿石价格已没有上涨空间,目前中国已经超量进口铁矿石了,不可能再继续涨价。

10月15日晚间,一位在青岛参会的钢铁企业人士对本报表示,前景堪忧,钢协一直想谋求建立的中国价格会非常难以实现。这位钢铁人士担心,如果再像2009年那样僵持下去,很有可能中国想要的“中国价格”不仅没有得到,原有的谈判机制也会彻底破裂。一旦长协机制被打破,实际上对中国钢铁行业更为不利。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资源,一切免谈。年复一年艰苦的铁矿石谈判,让中国钢铁行业越发意识到掌控资源的重要性。开辟三大矿山公司之外的资源成为中国钢铁行业谋求价格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十几个月内,国内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集体走出去购买矿山,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南非……收购报价屡创新高。“不计成本”,成为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寻求矿山心切的描述。但尽管如此,也鲜有中国企业能够顺利拿下矿山资源。

事实上,在中国钢铁业发展历史中,曾经多次错失了在海外拿矿的绝佳机会。

那些错失的良机

中国钢铁行业眼下最大的对手,事实上曾多次有求于中国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力拓集团哈默斯利铁矿公司为了开发旗下的一个铁矿石资源,来中国四处寻求合作伙伴,但当时中国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参与。

最终这项合作,是以冶金部的名义与力拓合作,中国的政府机构成为了力拓的合作伙伴。时任冶金部科技司副司长的徐大铨说,“这个是力拓先找来的,他们确实很有远见,老早就看上了中国的市场。当时冶金部去力拓英国总部考察时,他们就不停地问中国钢铁行业的前景,但是当时我们都错估了形势,都没想到中国钢铁行业能够发展这么快。”

冶金部此后找到了的前身——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承担合作开发事宜。徐大铨说,“在当时,为了解决矿石的销售,海外运来的矿石竟然要冶金部出面,用行政的手段将矿石按计划指标分配给各大国有钢厂。”这是中国海外拿到的第一个铁矿,为了这个铁矿,中国动用了外汇储备。冶金部撤销后,该铁矿交给了中钢。

二十年后,力拓集团哈默斯利铁矿成为对中国出口铁矿石最主要的来源,哈默斯利开始让中国为当年的轻视付出代价。2009年5月26日,正是哈默斯利公司,宣布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已经达成2009年新财年度铁矿石合同价格,降幅为33%。2009年7月5日,哈默斯利的中国业务总代表被抓,力拓“间谍案”发,中国铁矿石谈判也随之陷入僵局。

事实上,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钢铁行业曾经有很多次机会能够参股三大矿山公司。2002年,必和必拓曾派人游说相关政府部门和钢铁企业,邀请参与开发旗下矿山,并称一旦合作开发,该矿山所产铁矿石将优先供应中国市场,或者按照参股的比例,确定发往中国的铁矿石产量。但是最终,必和必拓派出的代表失望而归,因为在国内相关负责人看来,必和必拓派出的游说人员级别太低了,“有点瞧不上”。

事实上,参股铁矿石供应商是日本钢厂的主要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给铁矿石价格谈判带来的作用已经显现。钢铁分析师徐向春说,日本的钢厂基本在全球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商手中都有参股,这就造成,即便是铁矿石价格上涨了,钢厂同样能够通过矿石方面的分红弥补成本的损失,而中国则不能,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价格,日本能够接受,中国则不能接受的原因。

2009年8月,历史再次重演。在中国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全球新近铁矿石供应商FMG再次为公司扩张产能而寻求中国的支持。按照8月17日达成的协议,FMG与中国钢铁企业达成降幅更大的铁矿石协议,但是附加条件为,中国为其提供约60亿美元的融资途径。在中国钢铁行业看来,该协议等于是60亿美元贷款换来了降幅为35%的2000万吨铁矿石。

最终,FMG向中国谋求60亿美元融资的计划落空。尽管中钢协表态,融资失败不会影响合同的执行。但是这会不会影响下一步中国钢铁企业与FMG的合作尚还难说。

“走出去”怎么走

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需求增加,铁矿石价格也随之而涨。中国钢铁行业终于意识到了矿石资源的重要性。

“中国企业海外走出去越来越陷入一个误区,总想绝对控股。”刘益康说。刘是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总工程师、联合会副秘书长,多次参与国内企业海外买矿的勘查和调研。

对于中国大型国企来说,参股和控股的区别在于,参股意味着公司只能获得利益分红,而控股则可以成为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一个漂亮成绩,按照现在的考核标准,控股一家矿业公司,意味着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收益都可以计入中国公司的账单,而参股则不能。

刘益康说:“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来说,控股在当地引起的反对情绪非常大,而且付出的代价也要大很多。”

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形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妙。

一位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曾经拿着中国某央企负责人的讲话稿问他的中国朋友刘益康,“这些说法和英国殖民时期有什么区别?”中国一些大企业走出去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志在必得的气势,已经引起了很多资源国的反感。中国企业近期在海外并购项目屡屡失手,是在暗示资源国开始对中国大企业的资源扩张表现出强烈不满和警惕。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时,做得要更好。前不久,一位国内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去非洲考察矿山,他在讲话时承诺说,“非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我们不仅仅是来挖矿,我们还要在这里建学校、修路,在这里创造财富”。当地人对刘益康说,我们喜欢这样的人。

此外,当几家中国企业同时看上一个项目时,经常出现相互竞价的局面。

河北一家民营钢铁企业的负责人说,不仅是国企和民企之间争矿山,国企自己也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绝对没有国内两家或几家钢厂一起控股的可能。原本是国外的矿山想找中国企业一起入股投资开发,结果变成了中国几家企业竞标。所以经常看到的结果是:一个原本估价两三亿美元的项目,最后被中国以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大手笔拿下。

在刘益康看来,中国企业在寻求海外矿产资源方面,依旧缺乏更为长远的计划和打算。中国一些大型企业在走出去时都太急功近利了,领导只想着如何在自己的任期内拿下几个矿山,给国务院交一份好的成绩单。

“我们现在走出去就是直接要买矿,而从不想找矿。这就像一个人,只想吃已经做好的回锅肉,不去想养猪和喂猪。而且还不问价钱,多贵都要吃。”但现在的问题是,好矿和大矿都已经被国际上大的矿山公司拿走了,剩下的大多是夹生矿。

历史上曾有的掌控海外矿山资源的机会已经错失,眼下留给中国的优质资源已经不多。只要中国对铁矿石资源的需求不减弱,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处境注定艰难。

越来越多的国内钢铁企业对于这种处境开始失去耐心。中国海关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我国铁矿石进口再次创下天量,达到6455万吨,同比增幅65%,环比增幅达到30%。这是今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以来,中国铁矿石进口第五次创下历史新高。

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1-9月,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46936万吨,同比增长35.7%;累计金额364.8亿美元,平均进口单价为77.7美元/吨。这一价格是2009-2010年度铁矿石长协价格的1.3倍。

10月16日,一位正在青岛参加会议的钢铁企业人士对本报说,“在国家反复强调要加大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钢价接连下跌的情况下,铁矿石进口还出现大幅增加,只能说明市场对未来的铁矿石谈判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钢铁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2 踩: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1 (2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 (5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