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财富追逐者书写的历史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无其人
熱度109票  瀏覽7次 時間:2009年9月30日 11:28

孙文祥

编者按:

回顾温州的私(民)营经济史,多是小人物的奋斗史,洗脚上岸的“泥腿子”,起家于“小商小贩”,作坊式生产,多是单打独斗,如履薄冰,在大浪淘沙中随经济脉搏的跳动、为追逐财富不断改变自己的轨迹。

那个内困外忧的年代,他们为“养家糊口”,偷偷“挖社会主义墙角”,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当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求富的冲动中又夹杂着唯利是图、法盲无知和无序竞争,派生出无证、假冒、伪劣的“怪胎”现象。

世事难料。也是这些洗脚上岸的“泥腿子”和当初微不足道的“蚂蚁”企业,从成为国民经济的补充,到迅速崛起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此轮金融危机下,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品牌塑造和市场渠道开拓增加产品附加值,将企业做强、做大;另一些“低价格、低品质”的企业则被洗牌出局,再谋出路。

如今,那些在行业竞争中被淘汰或自我淘汰的温州老板,再次实践“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创业精神,或是逐步从传统的制造业撤离,转向风险更大但投机利润更高的矿产、房地产等行业,或是涉足金融、创投等形式的资本运作,更有甚者则卷入高利贷的漩涡。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想延续自己的财富故事。

2009年8月下旬,记者搭了辆人力三轮车,来到瑞安市塘下镇的龙翔公园。一座白色的纪念亭下,浙江省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题写的“纪念刘少奇同志‘五·二七’批示”的石碑赫然入目。

这要追溯到1964年5月2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刘少奇在浙江省委递交的《关于逐步发展公社(大队)经济和试行公社干部不脱产的意见的报告》上作出批示,批示强调“公社干部不脱离生产是完全能行的”,提出“公社和大队办一些集体企业”的要求,并说“这件事浙江可以试验,其他各省也可以试点”。

当年6月,原瑞安县的塘下区因此成为试验点,在全区17个公社全面推行干部不脱产试验,并兴办了一批社队企业。

在亲历者的印象中,当时社队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是塘下农械厂,有300多名工人,主要生产汽摩配件。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至1969年,塘下实验区上规模企业除区联社经营管理的22个企业外,17个公社还创办了砖瓦厂、造船厂、酱油厂、建筑队、农械厂等77个社队企业。

然而,因为“文革”的原因,塘下试验区中途夭折,所有的社队企业都被关停。但试点实验的意义非凡,它让大批农民从土地上最先解放出来,在塘下区种下了民营经济的种子。

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认为,塘下区在刘少奇的“五·二七”批示落实后,已成为“温州模式”的老前辈。这比1987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为全国第一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整整提早了23年。

不应忘却的社队企业

作为人民公社时代的产物,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社队企业的历史地位不容忘却。

直到1984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企业形态浮出水面,当年中国的乡镇企业实际已经发展到165万家,拥有劳动力3848万人。

倘若塘下的社队企业没有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话,温州会不会走上另外一条发展之路呢?但历史没有假设。

一域之隔的乐清柳市镇的一些人却在“顶风作案”,开始生产低压电器。如果说社队企业在塘下区种下了民营经济的种子,柳市的通用电器厂则为“低压电器之都”打下坚实的基石。

1969年,柳市镇的负责人石锦宽为了解决支边青年的就业,以居委会的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由32个门市部(车间)组成,独立经营各种业务,电器厂则负责对外销售和管理账目,每个车间每月向电器厂缴纳30元的管理费。门市部与电器厂之间只是挂靠关系。

“电器厂成立后,一批除了勇气别无所有的农民,开始渗透进商贸领域,做起五金配件、原材料、机电、贸易合同、产品目录等生意。”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20世纪60年代末,柳市最好的劳动力,一天只能从生产大队挣到0.57元,最差的每天收入还不到4分钱。但是,他们总要顽强地活下去。

很多人年纪不大就跑到外面去从事弹棉花、补鞋、瓦工、木工等生意,听说电器推销员都发了财,而自己在做工时也能得到很多信息,于是纷纷改行加入了推销员的队伍。

于是政府开始“割资本主义尾巴”。师傅们被拘留,厂子关掉。获释的师傅又被更多的村子请去传授技艺。做电器配件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逃避制裁,从业者们跑到山里面继续生产,原料用地瓜干等物品遮盖。

“割尾巴”和“投机倒把”

“我从1974年开始做私活赚钱,1977年被单位的工作组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关押在仓库里,铐了一整天,鼻子顶着墙,不让睡觉。关了一个多月,赶上政策变化,被行政记大过和罚款600元后释放。”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说。

600元在当时是个大数字。他说,那几年做私活的营业额1万元左右,利润也就千把块钱。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总结讲话,“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这个令人亢奋的冬天,留在了冒险者的回忆中。

因为抓住了计划经济的软肋——供求渠道不畅通,电器厂的发展出人意料的快,到了1979年,这个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个亿。电器厂每年都会评选先进,评出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市部表彰,其10位负责人则按照从事的行当冠以“大王”称号。

凭着激进的性格和冒险的精神,先行的冒险者掸去身上的尘土,洗尽满脸的污垢,迅速积累起个人财富。1982年,30岁的“机电大王”郑元忠骑着摩托车,在他贴着马赛克的3层小洋楼与作坊工厂之间“招摇”来回。

他用台湾走私来的白银做拉线开关,国营厂卖10元一个,他只卖3元,还能赚2元。郑元忠据此积累资本,开有几家工厂,年产值百万元,是柳市仅次于“五金大王”胡金林的“二富”。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尽管受到遏制,体制外力量还是在上升的通道里。1981年,柳市生产低压电器的家庭企业有300家,而整个温州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推销员达数十万之众。到1982年底,全国工商户已达101万家,是1979年底的10倍。

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新兴的私营经济无孔不入地参与市场竞争,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投机倒把”成为悬在那些冒险者头上的一把利剑。

直到2009年8月24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再次审议的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四部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予以删去并作出了修改。

这意味着“投机倒把”这一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名词将成为历史名词,不再出现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当中。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制造业

创投

中小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8 踩:8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9 (33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67 (36次打分)
【已經有24人表態】
8票
感動
3票
路過
2票
高興
2票
難過
3票
搞笑
2票
憤怒
3票
無聊
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