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青年上車 英財相箭無虛發?
【經濟日報專訊】聽新聞報道,如果緊接着國際新聞的是一則本地新聞,主播通常會講「返嚟本港」。今次不如「嚟到英國」,看看當地樓市。
自6月大選後,英國首相文翠珊遭同僚逼宮的傳聞無日無之。脫歐談判舉步維艱,歐盟不給她甜頭,藉民生政績力保相位已是少數選項之一。試問社會關心的民生議題還有比置業更重要的嗎?
英國25至34歲的年輕人中,擁有物業的比例由13年前59%降至現時38%。上周,財政大臣夏文達公布秋季預算案,便針對年輕人置業難的問題,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減免首次買樓印花稅、倍增房產空置稅以及增加新屋供應。
減免首置印花稅
先說減免印花稅。在新措施下,30萬英鎊(約312萬港元)以下的首次置業可全數免除印花稅;在倫敦及其他樓價較高的地區首次買入50萬鎊(約520萬港元)以下的住宅,當中30萬鎊可免除印花稅。舉例,在倫敦買入一個35萬鎊(約364萬港元)的單位,首置人士只需為5萬鎊的交易金額繳稅5%,涉及2,500鎊(約2.6萬港元),相比舊制要交7,500鎊(約7.8萬港元),節省5,000鎊(約5.2萬港元)。
夏文達預計8成首置客將因此毋須繳付印花稅,95%首置客可從這項措施獲益。問題是倫敦平均樓價高達43.5萬鎊(約453萬港元),一般年輕人連首期也沒有,減免印花稅真有幫助?以往,不少年輕人的物業是繼承自父母或祖父母,但英國人現在像香港人一樣愈來愈長壽,物業傳承的等候時間愈來愈長,下一輩只好每月交租,斷不會心裏暗問:「老傢伙,仲未拜拜?」若有這等事,那不是住屋問題,而是倫理悲劇。
倍增房產空置稅
房產空置稅方面,夏文達擬立法讓地方政府有權對空置房屋額外徵收一倍的市政物業稅(類似香港的差餉),變相增加投資者「坐貨」的成本,迫他們將房屋出租,向租務市場釋放更多供應。當地有個講法buy-to-leave,指投資者買入住宅後,不裝修、不出租,任由物業閒置,等待物業或地皮升值。這類投資者財力充足,不求租金回報,只望資本增值,可能把加碼的房產空置稅視為做生意的額外成本,真的起到釋放更多供應的作用?
至於增加供應,夏文達承諾至2020年代中,每年興建30萬個新單位,較現時平均每年15萬個倍增。政府為達致這個目標,將推出一個440億鎊的基金,用於提供借貸擔保、改善建造業員工技能等。據房屋關注組織Shelter估計,英國每年需要興建25萬個新單位,始能滿足國民的置業需求,可見現時供應之短缺。不過,新供應位於哪些地區,有幾多單位是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公營房屋,預算案隻字不提。
英國樓價還要升多少,文翠珊的相位又可以坐多久,不知道,但消除財富不均帶來的社會怨氣已成為當地政壇的主流共識。馬克思早就說過:下層基礎(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政治、意識形態)。一個好政府應把房屋看作基本必需品,而不是商品或投資,盡管客觀環境未必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