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加甜」不似預期 上流要費心機
一年一度《施政報告》出爐,樓市持份者「有人歡喜有人愁」。一方面是地產業界普遍認為,這趟「加甜」力度顯然遜於預期,例如「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雖然放寬至住宅物業,樓價門檻卻高達5000萬元。另方面,此前盛傳的「青年置業儲蓄計劃」並未有現身,政府卻同時大力支持40歲以下人士申請居屋,似乎想把青年置業需求盡量推向居屋市場。不過,好消息就是青年今後「抽居屋」難度銳降,壞消息是恐怕會限制年輕人的「上進心」。
樓市獲「及時微雨」 效果顯現
今年《施政報告》與樓市相關的政策,主要可劃分為「支持私樓市場」、「調整資助房屋政策」、「取締劣質劏房」三大範疇。其中,在私樓方面,特首李家超「徇眾要求」地把「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認可投資範圍,由原本只限於工商物業,擴展至涵蓋住宅物業。但這項「甜招」的門檻甚高,相關住宅物業的成交額須達5000萬元或以上,兼且只有1000萬元可以計入投資額(該入境計劃的最低投資總額為3000萬元)。
換言之,只有5000萬元以上「真.豪宅」市場才可直接受惠於該「甜招」。目前本港樓市潛在一手供應量達11萬伙,絕大部分單位價格未達5000萬元,所以這一招對於地產商「散貨」幫助極其有限,難怪不少業界人士昨天私底下坦言「失望」。但據了解,政府這次設定「極少甜」有其考慮,皆因門檻若太低,恐會導致外來資金跟本地「剛需」用家搶奪中低價物業,不利於市民置業。
此外,金管局同時宣布放寬住宅按揭條件,不論物業價值、自用與否、首置與否、私人持有或公司持有,按揭上限一律為七成。這一招也伴隨爭議,皆因最受益的明顯是「非自用」投資者,如他們今後可用公司名義購入多個物業投資收租或待轉售,全部都可做七成按揭。在一定程度上,這招將推高樓市整體槓桿率,引入額外資金,有助支撐樓價。反過來看,部分擬上車用家若準備等待樓價進一步下跌然後入市,料面對更多投資客「搶盤」,故他們未必樂見這項措施。
總的而言,政府這次「加甜」顯然經過小心權衡,既為樓市帶來「及時微雨」,又避免「放水」力度太大,最終目標是維持樓價平穩,實際效果則有待觀望。
青年置業儲蓄計劃無影
在資助房屋政策方面,政界此前盛傳政府可能會推出「青年置業儲蓄計劃」,例如讓年輕人每月投入約4000元於政府債券或基金,獲「保底」回報率,待約8年後便可用該筆錢做首期,購買特定的政府資助房屋項目。
這一招似乎好處不少,包括可鼓勵青年盡早儲蓄準備置業,並讓他們看得見「上車」希望,有助「留住」年輕人口以及減少怨氣。同時,由於整個計劃年期甚長,據坊間倡議,青年只需在「入場」遞交申請時接受入息及資產審查,這意味他們即使在往後8年間大幅升職加薪,亦不會喪失資格,從而避免部分年輕人為了符合資助條件而「躺平」放棄奮鬥。
然而,昨天的《施政報告》並無片言隻字提及「青年置業儲蓄計劃」。據估計,政府可能認為這一招風險不少,例如有機會被質疑為「年齡歧視」。此外,入息及資產審查倘若「嚴進寬出」,有機會吸引大量剛畢業年輕人申請,但當中部分人8年後「出人頭地」、「高薪厚職」,屆時他們再享受政府資助買樓,恐會令當局頗為尷尬。
事實上,今年《施政報告》支持青年置業的力度不小,但主要圍繞居屋着墨。包括由下一期居屋計劃開始,為40歲以下青年家庭及個人申請者分配多一個抽籤號碼,讓他們中籤機會倍增。同樣由下一期「白居二」(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開始,將增加1500個配額全數撥予40歲以下青年家庭及個人申請者。與此同時,政府還決定把公屋和資助出售單位比例由「七比三」調整至「六比四」,以及把居屋綠白表比例由「四比六」改為「五比五」;並向連續兩次申請同一類別資助出售單位計劃落空的「黑仔」申請者,額外提供多一個抽籤號碼。
抽居屋機率增 反削弱「上進心」
綜合種種措施,青年群體今後「抽居屋」難度插水式銳降:一方面整體居屋供應增加(資助出售單位佔比由三成提升至四成),且他們本身已有「兩個波」(40歲以下申請者多一個抽籤號碼),在此優勢下萬一抽兩次還未中,第三次更有「三個波」(連續兩次落空便再多一個抽籤號碼),複合計算的中籤機率高唱入雲。
然而,目前申請居屋的個人及家庭月入上限分別為3萬元和6萬元,這意味年輕人收入若達到相對較高水平,便將錯失居屋資助「大禮包」。
平情而論,3萬元月薪在現今香港實在不算很高,正如上文提到,不排除有些年輕人為了保住居屋資格而不再奮鬥;例如部分人目前月薪已達2.8萬元,若再努力工作以爭取加薪到3萬元以上,某程度上會「因小失大」。換個角度看,對於協助這種「夾心階層」置業,今年《施政報告》可算是「零着墨」。
當然,正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任何施政大綱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令到所有人都滿意。本港年輕人若不滿足於「月入2萬幾」及「住居屋」,還想進一步「上流」,到最後始終要「畀心機」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