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日報報道】近年不少業餘運動員愛進行跑步、踏單車、行山等耐力,但原來潛在慢性創傷風險。醫管局昨日舉行研討大會,其中就運動創傷舉行講座。有醫生指,本港業餘運動員比例近年增加,但由於訓練不當,導致出現過勞性損傷,曾有業餘跑手參加馬拉松足部突然出現劇痛,最終發現是疲勞性骨折,需休息三個月才可將骨折瘉合。醫生建議,馬拉松跑手應預留九個月進行訓練,每星期訓練量增幅不應超逾一成,若身體感到持續疼痛便應盡早求醫。
馬拉松、三項鐵人、公路單車等大型耐力運動比賽人數逐年上升,其中業餘運動員比例偏高,而由於過勞性損傷、過度訓練,及過分自信,導致慢性運動創傷近年愈趨增加。
屯門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顧問醫生尹耀宗指出,一名三十九歲的女士今年一月曾參加半馬拉松賽事,由於她自行訓練,沒有固定訓練頻率、時間及強度,但比賽前一個月突然大增訓練強度,導致比賽當日突然足部劇痛,無法完成賽事,其後診斷後發現是疲勞性骨折,病人須徹底三個月並用石膏及保護靴治療,亦幸於及早發現,避免令病情惡化及施以手術。
尹耀宗解釋,疲勞性骨折源於外來的壓力超出骨本身可支撐和修復的力量,早期病徵不明顯,負重時局部區域疼痛,和許多其他肌骨疼痛相似。他續指,疲勞性骨折常見於耐力運動訓練,令骨骼重複受壓;過度操練及單一操練,令骨骼缺乏休息恢復所致。
尹建議,若運動員希望參加馬拉松賽事,應最少預留九個月進行訓練,且運動量及跑步距離,每星期增幅不應超過一成,又指坊間「很多人相信運動是要帶來痛楚,要痛才可提升表現。但疲勞性骨折,當痛的時候,其實照X光有六成機會是未能顯示疲勞性骨折,所以痛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