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背后 责难会变本加厉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匿名
熱度201票  瀏覽3次 時間:2010年2月13日 12:16

在令人沮丧的全球贸易寒冬中,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亮色。工人和消费者力挽狂澜,甚至在2009年结束时,拿下了“全球出口第一大国”的头衔。但正如官员们一再强调的,“这只是一个数字”,中国外贸真正的复苏之路,还只是开了个头。

拆解这个“第一”的含金量,人们就不难理解中国政府的低调。

首先,我们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仍然很低。历史上,美国、德国、日本都曾在全球国际贸易份额中占到极大比例,美国曾占三分之一,德国曾经超过12%,而中国目前仍在8%至9%的水平徘徊。与此同时,我国却有着全球最多的人口数量,如果将贸易规模以“人均”的尺度衡量,中国的排名就要大大落后。

其次,中国和德国贸易结构不同,中国企业更多的是生产衬衫、箱包、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德国制造则以装备制成品为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装备制成品销售受到较大冲击,劳动密集型产品却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可能少得多,而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景气,数据的反复还随时可能发生。

最后,中国的“第一”归根结底还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作为贸易大国,美国、德国已经完成了制造业走向服务业的转型,以服务出口见长。制造方面则更多是在当地投资。比如美国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产品就根本不用“出口”到中国来,无以计数的产品销售并没有体现在外贸进出口数据中。

而在“第一”的背后,责难却会变本加厉。美国政客们为向中国施压找到了绝佳的理由,2009年,美国净流失工作岗位420万个,美国国会已经把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敦促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也日益强硬,媒体声称,奥巴马可能在四月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此举可能引发贸易制裁;中国仍旧在转型过程中艰难前行,产品还大量处于中低档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比例较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产品升级的问题却已经迫在眉睫。可以预见,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以及后危机时代欧美国家改变过度负债消费,这些因素将在2010年成为中国外贸形势进一步好转面临的主要挑战。

刘映花

制造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0 踩: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7 (6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8 (64次打分)
【已經有53人表態】
8票
感動
8票
路過
5票
高興
5票
難過
8票
搞笑
6票
憤怒
6票
無聊
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