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制度提升结构调整效率
河北淘汰落后钢铁产能,邢台德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205立方米高炉拆除现场(11月12日拍摄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黄涛 摄)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国内可望加大全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同时创设一系列市场机制,把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经济结构的高效率调整。
聚焦 1 保障制度:结构调整的社会基础
“优化经济结构,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建立和健全去完成。从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看,中央已经表达了进行制度改革的愿望和决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李向阳表示。
李向阳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消费被再次强调。如果要降低投资对GDP的拉动,转而以消费带动整体的经济结构转型,就涉及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现阶段生产要素价格很不合理,造成了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连年下滑的局面。而事实上,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补贴,但受益者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企业。这样就造成居民消费能力低下,无法形成长久有效的消费。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现象”:一是劳动者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二是劳动者报酬增长持续慢于经济增长,其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三是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低。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
专家和学者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制度,不能使国家继续为企业“埋单”;其次,要在保证民生的前提下,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和收入制度,以促进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最后还应从根本上确立更为合理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制度,以促进消费的持久和健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顺利、平稳、高效、优质地进行。
经济学家华生也表示,从制度安排入手优化经济结构,首先是大结构,也就是要调整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比例。他说,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当中提高消费的比重,这是最重要的。“要调这个结构,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很多措施,包括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等。”华生说。
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非一致性。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就业弹性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人就业。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虽然我们也相继出台与民生相关的就业、社保、住房、医疗政策等社会建设政策,但是与“保增长”而迅速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的力度相比,我国对于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投资,财政投入和支出力度仍显不够。因此,如何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资,特别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基础。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