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酥梨与砀山梨出海之争折射河南农产品困境
核心提示:河南省宁陵县已有600多年栽梨历史,宁陵梨在明孝宗年间曾被列为皇宫上等贡品,然而,三年以前当安徽砀山梨的产量无法满足出口量,要到其他梨产区补足差量时,宁陵梨却因滞销甚至面临着腐烂的命运,无奈只得沦落到一度要傍着“砀山梨”的牌子贱卖才有些许销路的尴尬境地。如今,在宁陵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宁陵梨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在摆脱了多年来傍名牌的尴尬的同时还采取以质量取胜的一系列战略,来谋求发展并对抗砀山梨对其的市场冲击和挤兑,但是,新的困扰也随之而来,如何让自己的“贡梨”走出国门却成了当地百姓心头的郁结——
河南宁陵的酥梨,目前还是装上安徽砀山的包装箱才能卖个好价钱。
尴尬:“傍名牌的日子不好过”
10月11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来到宁陵县石桥乡刘花桥村,60多岁的王老汉是该村资深梨农,种了一辈子梨,对这些年种梨售梨情况的变化颇有感触。据王老汉介绍,刘花桥村家家户户都以种梨为生,以前梨树品种不好加上虫害,产量很低。后来,梨的产量增加了,品种也改良了,质量比砀山梨都好,但却因为没有名气,仍然很难卖到外地,梨农们只好把它们装到印着“砀山梨”的纸箱中,充当“安徽砀山梨”卖。
地处豫东平原的酥梨之乡——宁陵,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生态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酥梨生长。据《宁陵县志》记载:宁陵金顶谢花酥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明孝宗年间被列为皇宫上等贡品,1958年宁陵县刘花桥村的酥梨曾敬献给毛泽东主席,1992年在北京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与其他酥梨品种群相比,果皮金黄剔透,果肉洁白如玉、酥脆爽口、甘甜如蜜、风味纯正。具有皮薄多汁、入口即酥、核小无渣等特点,有“果宗”、“蜜父”之美誉。
但是,就是在王老汉的梨园里,在2003年以前的收获季节,每年却囤积着大量的梨果卖不出去,由于当时储藏条件太差,很多梨都被积压在临时存梨的土坑里,“只能眼睁睁看着新鲜的梨在土坑里腐烂”。
据悉,出于无奈,宁陵酥梨这种“明星贡梨”当时便被迫沦落到了只有傍着“砀山梨”的牌子才能贱卖出去的地步。在当地,至今还曾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砀山梨销遍全国,宁陵梨销遍砀山。
“当时咱的梨没有任何知名度,只能到处推着车子去卖,大多都一毛钱一斤贱卖处理了,因为没啥储藏设备,几分钱一斤还得卖,就那还很难卖。”王老汉说:“以当年的价格,再算上化肥、人工以及其他各项费用,按10亩地的种植面积算,一年白干不说,还要倒贴进去近2000块钱。”
谈及几年前的情况,宁陵县县长李东升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全国砀山梨最出名,有资料显示砀山梨也源于宁陵,但当时我们的梨却要装在砀山梨的箱子才能卖出去一些……有段时间,宁陵酥梨1毛钱一斤都卖不掉,很多都烂在地里了,有些果农甚至砍掉了果树。”
“酥梨走不出宁陵,梨农收益差,症结到底在哪儿?”宁陵县县长李东升说,从2003年起,宁陵县政府强烈意识到帮梨农解决酥梨出路难这一症结势在必行。
出路:“咱也有了自己的品牌”
“咱的梨质量比砀山梨还好,可不依靠人家砀山梨还没人买,依靠人家砀山梨还是卖不上价,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这样的观念已经落伍了,”李东升县长说,后来宁陵县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发现,“祸根”在于宁陵酥梨没有自己能叫得响的牌子,“用品牌效应来带动酥梨产业发展是当务之急”。
于是,宁陵县政府先后带头注册了“金顶”牌和“知德福”牌酥梨商标,并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标识、统一产地名称,全力实施起了品牌战略。同时,从品牌文化入手,开始挖掘酥梨文化内涵,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借鉴四川绵竹梨花节、老河口梨花湖、苍溪梨花节等的经验,在2003年当年就开始举办梨花节,试图借此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据介绍,梨花节的举办收效显著,当年酥梨销量就明显好转,外地的客商都知道咱宁陵有梨了,而且质量还不错,并开始纷纷从各地慕名而来订货,收价立即从1毛多一斤涨到了3毛多,宁陵县的梨农们逐渐开始转亏为盈,开始尝到了种梨的甜头,也提高了干劲儿。
梨花节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给梨的销售带来了直接效益,同时带动了梨区周边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嗣后,宁陵县政府趁热打铁,除了每年坚持举办梨花节外,自2007年起又增办了酥梨采摘节,使春华秋实相照应,打造出比较完整的梨文化。且在酥梨采摘节期间,还推出了“游农家乐、摘酥梨果”、“梨园2+1亲子游”、“梨王争霸赛”、“吃梨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民俗和经贸洽谈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今年,梨区又实现了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华豫之门》栏目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酥梨品牌的影响力,很快受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宁陵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晓彦说,现在宁陵酥梨品牌已被再度叫响,酥梨的收购价格已上升到现在的每市斤0.8元,为全县梨农增收1000多万元。
抗衡:“量上比不过砀山梨,咱以质取胜”
“人家知道了咱的梨,但咱不能只满足于此,得让这个牌子继续发展壮大,得有让人家信得过咱的质量,不能做一篮子买卖。”李东升县长说,与砀山梨相比,宁陵梨的品牌发展时间短,从名气和规模上都没有优势,若想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客商,只有找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能靠继续提高质量。“为了保证梨的质量,梨区开始进一步改良种植和储存技术,这样既是对客商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毕竟梨好了价会更高啊”。
据了解,为了巩固刚刚创立的新品牌,宁陵县更加注重农业技术开发创新,先后聘请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研究员和省级以上的有关专家学者,并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联合成立研究所,开发优质酥梨生产技术,帮助梨农制订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同时引进了6个优质、高产梨新品种,对部分酥梨进行高接换优。目前,该县5万余亩酥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酥梨优种率已达到90%以上。
“技术上改进对俺的帮助可不小,施肥、除虫害啥的,县里都给支持,自己都不用咋操心。坏果子少了,好果子质量更好了,亩产也高了。”梨农张忠臣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特别是冷窖储藏技术的实惠最大,不再担心梨不好放了。今年秋天的梨能保存到来年开春,到时候再拿出来更好卖,价钱比现在高多了。现在梨根本不愁卖了,像今年我们只拿出一半梨子卖,故意把另一半存起来。也不用废啥劲儿,只需储藏半年就能再赚一笔。”
“这两年砀山梨的种植管理下降,还出现了病虫灾,很多梨都坏了,眼看咱的梨质和量越来越好,砀山的还专门来咱这儿收购了去出口,说咱梨的质量比砀山的还好呢!”张忠臣望着结满梨果的园子,笑呵呵地说:“现在每亩能收8000斤梨,品种好的能收上万斤,秋收时平均收购价都能卖上8毛钱。像俺家种了十亩地,一亩地的成本就1000来块钱,除了除草、驱虫、剪枝忙上两月,平时一年也没啥事,你算算咱一年的收成能不好吗?”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