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倘延續 年中勢現「斷鏈」

熱度38票  瀏覽0次 時間:2025年4月14日 09:04

中美關稅戰開打,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中國亦連番反擊向美徵收125%關稅。為企業提供貿易諮詢的專家表示,現時很客戶已要求中國的供應商暫時不要出貨,若已在運送途中,進口商亦不想付高昂關稅取貨,中小型公司恐遇資金流問題,預料合約糾紛在兩至三周內湧現。倘情況持續到6月至8月,勢出現「斷鏈」,估計整個供應鏈會有一段時間大亂。

諮詢機構FTI憂商家爆糾紛

國際諮詢機構FTI Consulting出口管制、制裁和貿易合規部的資深董事總經理彭郁竹接受專訪時表示,目前美國對中國商品的145%關稅「高到不能想像」,計入原始關稅及部分行業的「301關稅」,合共高達近200%。不管是從出口端或進口端,兩邊都開始停下來,重新調整策略。「根本就不要做了,做了也不要運。」

對於正在運送途中的貨品,中間的交易恐出現訴訟或合約糾紛。她透露,一名美國客戶的中國貨物已經在海上、快要運抵港口,但公司根本沒有那麼多現金流繳付關稅及取貨。但站在中國出口商角度,貨物運送出去了,美商不能不付錢取貨,只能透過借錢甚至其他渠道來支付。

小企乏現金繳高稅率最受累

惟如果實在無足夠現金,貨物就只能滯留在海關倉庫。「每天都是上千美元,一個星期下來就幾萬美元的倉儲費。」彭郁竹認為,大型客戶可勉強支撐一段時間,但中小型公司肯定沒辦法撐住。即使有足夠資金,企業也不願意花錢,因關稅高昂,貨品一定蝕錢。由於民生消費物資的標籤法規非常繁複,當產品已做好,要轉換市場賣出並非易事,非一時三刻能做到。

彭郁竹坦言,現在看來就是大家承擔損失,對於美國進口商來說,貨物抵達就要付關稅取貨;至於中國出口商的貨物,亦不能立刻轉賣到其他地方。

有不少廠商提前出貨運往美國,尤其民生消費品,故暫未出現加價及缺貨情況,當幾個月後庫存耗盡,需要進口下一批貨,影響就會浮現。彭郁竹解釋,大部分民生消費產品的進出口商,最大量貨品是在7月至9月開始運送,有些甚至在6月開始,以準備美國的聖誕檔期。若屆時情況持續,就會出現顯著「斷鏈」。當某些產業呈明確斷鏈,美國可望對關稅作更全盤考量。

近年很多公司布局「中國+1」策略,在東南亞國家設廠分散風險,惟美國一度把該地區關稅顯著提高到逾30%至40%,日前才宣布暫緩中國以外的對等關稅90日,維持10%基準關稅水平。彭郁竹直言,現時當地工廠日夜趕工,「瘋狂運貨到美國」,若10%關稅水平維持,可能還有生機;假如回到之前關稅水平,則對傳統產業傷害非常大,「每做一單會賠一單,不做可能是止損的方法。」

現時企業應否部署供應鏈在關稅較低的國家,例如巴西印度或墨西哥?彭郁竹建議,此刻不能追逐關稅,倘以關稅當成單一條件來轉移產地,涉及風險較高。企業對當地生產成本不熟悉,亦需要考慮與源頭供應商原材料的距離、運貨及製造時間等因素。她補充,對於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台灣、南韓等地企業有研究在美國設廠,不過當中涉及重大投資,目前關稅政策不穩,「現在誰都不會做這麼大的決定」,要待至一切塵埃落定,才有望執行產業回歸的可能。

採訪、撰文:王舒婷

頂:3 踩:0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7 (15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1.13 (8次打分)
【已經有12人表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