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禁忌 衝出台灣悲情——名筆論語(周凡夫)

熱度285票  瀏覽4次 時間:2019年1月29日 09:35
《石板屋下的葬禮》第一幕《儀式一:祖靈祭歌》首席歌唱家芮斯在鼓手賀毅明的鼓聲中歌唱。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周凡夫(MH), 盡本分、順自然、見真心、修正道!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主辦歷時多個月的「世代之聲──台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壓軸節目《石板屋下的葬禮》,安排在被視為傳統大節日的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之夜,於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應非刻意之舉,在原是闔府團聚的節日,演出以死亡為題材,以葬禮為名的音樂劇,而且還能出現爆場盛況,亦見出這個製作具有強大能量,足以打破社會傳統禁忌。

在長約一百分鐘的演出後,藝術總監胡健與一眾演出者謝幕,面對的是充滿熱情、激情的觀眾,原因是這個製作藉着死亡、葬禮,將一向強調文化本位的部落文化昇華,提升上一個在藝術上和精神內涵上的新高度,讓觀眾在現代劇場的影音刺激下,煥發出熱情、激情的能量,衝出了台灣島嶼文化難以擺脫的悲情,亦讓人感悟到原住民的部落文化在現世代的發展新方向。

《石板屋下的葬禮》是在台灣烏來扎根的排灣族藝團「米靈岸音樂劇場」,經多年發展而成的跨媒體製作。排灣族傳統的石板屋以頁岩建造,過程艱辛,但冬暖夏涼,是排灣族人生活智慧的結晶,而族人傳統上的死亡儀式亦緊扣着石板屋,族人會在預知即將死亡之時,回到石板屋內,與家人一起感受生命流逝的最後時刻,死後更會以屈肢方式埋在石板屋內,與生者共存。

將葬禮搬上舞台的靈魂人物胡健,是對排灣族文化具有深厚興趣的「族外人」,他對排灣族文化內涵的察視,具有更深層的意義,當晚演出後謝幕,他便一再「提醒」觀眾,大家看的並非一場演出,亦非僅是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文化。由於排灣族應是人類多個主流種族始源其中一個,所以這個製作是展示一個與古老生命源頭連結的古老文明,是胡健在排灣族部落生活了二十三年,在一個老人的回憶和死亡中,看到了純真、看到了永恆的愛,甚至在其生活的群體中,看到了社會大同。簡言之,這個製作並非只在於展示傳承、傳播原住民簡樸純粹的部落文化,而是從人類古老生活的源頭中找到了對永恆、對愛、對社會大同的追尋。

然而要將此一超越了部落文化傳承的訊息去感動現代的都市觀眾,引發共鳴,那顯然並非將文俗性的表演直接搬演到舞台上便成。胡健採用了將古老部落傳說,與現代舞台科技結合;將東方傳統色彩與西方經典元素混搭,將東方與西方美學融合的手法,力求能與現代觀眾的美學趣味對接。

為此,這個製作內容上充滿神話傳說及原住民風俗色彩,採用排灣族以古語來詠唱的歌謠、傳說,以及色彩繽紛、燦爛奪目的服飾,同時,由王希文編曲的音樂,便跨越了文化、形式和風格,現場演奏的既有西方的大提琴、電結他,亦有人類古老的鼓樂器,大鼓、手鼓,和更原始的擊打石臼。同時,並用上大量預錄的電子音樂、音響,通過電聲系統與現場音樂結合。

另一方面,演出的歌手、舞者、演員,都要發揮傳統民族演藝要能載歌載舞的技能。同時,服裝上兼顧了排灣族傳統服飾的色彩,又考慮到與現代舞台預錄影像、投影和燈光的結合,將老奶奶的影像、排灣族尊崇的大太陽、森林中的風聲、大自然中的雷打、雨聲,都能結合營造出原始神秘魔幻感的視覺效果,大大增強了視與聽的效果。

參與演出的,除了胡健帶領「米靈岸」的歌手、歌隊、舞者、在現場演奏的大提琴家(張道文)、鼓手兼舞者(賀毅明),和打擊樂手(盧天佑)合共十七人的團隊,還有一年多前才成立的藝享舞蹈劇場十四位女舞蹈女演員,合共三、四十人的陣容,既有排灣族人,亦有非族人。

這個製作的結構與手法亦變得很獨特,在表現形式上和手法上尋求破格式突破。觀眾入場時,已看到在舞台上左邊舞台前緣搭建起的棚架下,六男一女率先出場,圍坐在一起,喝酒唱歌,彈着結他,敲着鼓,嘻嘻哈哈地談笑,作暖場演出……開演時間到了,胡健開始說他的故事,一百零六歲的老奶奶自知快要死亡的故事……

這個故事在節目單「演出曲目」中以「儀式一」至「儀式六」分為六個部分(亦可視為六幕),各有標題:祖靈祭歌、太陽喝水的地方、生命種子、夜戰、Vuvu(奶奶)的不捨、永遠在一起。六道儀式各由一至四首歌曲組成,這些歌曲的內容題材包含聚會、戀愛、婚禮、祭典、勇士、戰功、告別、追憶。將整個演出的結構分段稱為「儀式」,不難見出胡健對這個演出採用的是一種無比嚴肅的,有如是進行「儀式」的心態。而他在整個製作中不但扮演了「說書人」般的角色,以旁述串連起整個演出,有時又如是老奶奶的親人一樣。

為此,結合了旁述、吟唱、高歌、獨舞、群舞、儀式,甚至現代舞蹈劇場中的肢體表演……再加上變化豐富的現代劇場燈光及投影,營造出神秘和奇幻的視聽效果,排灣族的傳統祭儀和生命觀念,也就帶入現代劇場的觀眾視線及心靈中了。

《石板屋下的葬禮》可以說是一個跨越了文化部族和國界的跨媒體製作,應是「世代之聲」此一系列規模最大,亦無比複雜的製作。一氣呵成長約一百分鐘的演出過程中,既無字幕投影出各段(幕)儀式的標題和歌曲名稱,場刊上亦無刊登歌詞,但觀眾對演出深有共鳴,當晚觀眾的熱情、激情反應,可以證明這確是一齣具有帶到台灣島外巡演、跨越文化、部族和國界的製作!在這個製作中,排灣族的死亡讓人得以從人類古老生活的源頭中,看到了永恆、大愛和社會大同,這豈非正是現今世界不斷在追求的東西嗎?

頂:14 踩:1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91 (102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62 (78次打分)
【已經有75人表態】
18票
感動
6票
路過
8票
高興
5票
難過
8票
搞笑
7票
憤怒
15票
無聊
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