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方利益 中央取之有度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热心人
熱度220票  瀏覽5次 時間:2009年10月09日 14:21

尽管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是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日前刘仲藜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然表示,中央应该拿大头。

1992年,刘仲藜接替王丙乾任财政部长。清点国库之后,刘仲藜拿着手中的账册对王丙乾说:“王部长,我真佩服你呀,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

两年之后,刘仲藜以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财税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身份,全程主导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迄今,这仍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

分税制改革之后,全国财政收入由1993年的43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00亿元,平均年增长19.3%,使中央财政贫弱的局面得以迅速改观,增强了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刘仲藜说,当时那一场改革,是由于当时大的经济环境、国家改革目标、造就了历史机遇,财税改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再不改,日子过不下去了。”

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元,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元,地方收入250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000亿元,赤字1000亿元。

而此时,分管银行的朱镕基副总理严正宣布,财政再困难也不能到银行透支。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1994年初,分税制改革刚刚实施时,我把自己的担忧跟国务院有关领导说了之后,那一次我借到了。另外两次也不是没借来,这其中折射的是一个国债发行变革的过程:过去财政赤字是向央行透支,后改为借款,再后来,又改为借一部分,一部分发国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确立后,财政赤字要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因此不能再向银行借款了。”刘仲藜对本报记者说。

多年之后,经济学家周其仁谈起这一决策时给予高度评价,尤其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更是从制度上控制住财政通过银行印票子解决财政困难,拧紧了货币的龙头,“事后证明,中国当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谈不到以后的发展。”周在最近的一次公开场合表示。

断了银行这条财路,财政支出全面无法到位。按照往年的进度,重点建设资金上半年至少要拨付全年的40%,而1993年上半年只有19.5%。

中央财政的困窘,源于当时的财政包干体制,地方按照包干协议,向中央财政上交一定份额的钱,余留的可自行支配。以广东为例,根据与中央的包干协定,每年只向中央财政上交22.74亿元,每年递增9%。

因此中央财政开源的办法,一是以费补税,例如1980年代中期开征“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1989年又出台“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直接以平衡预算为目标。二是中央向地方借钱,但各省皆清楚,中央财政无偿还能力。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8 踩: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1 (72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7 (77次打分)
【已經有56人表態】
9票
感動
6票
路過
9票
高興
7票
難過
5票
搞笑
6票
憤怒
8票
無聊
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