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国际化符合上海利益 香港成头号劲敌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此前多次表示:“海外企业将会在明年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规划之一。”
但业界并不十分看好这一时间表,“深圳创业板的推出前后用了十年,上海国际板目前仅具概念,目前还处于‘能不能做’的论证阶段”。
但就市场反应来看,、、等企业已纷纷瞄准明年的国际板,力争坐上上海国际板的第一把交椅。
资本国际化符合上海利益
市场理解的“国际板”,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专供海外注册企业(包括已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在A股上市挂牌而设立的板块。
在上海做私募多年的刘杰(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要推国际板已经叫了很多年了,在屠光绍主持上海金融事务之后,国际板上市的风声传得更劲。屠光绍的到任,凝聚了一大批金融人才来到上海,这些人来上海的目的就是加快上海的金融创新。”
“海归派”的刘杰参加过几次由屠光绍主持的金融人才内部讨论会,“每次会上都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国际板的上市毕竟涉及中央监管层,上海与证监会的接触也有阶段性,不可能短时间内敲定。”
的徐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板是肯定要上市的,今年上海‘两个中心’被批,要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国际化是必需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回答时代周报记者提问时说:“就目前而言,上海能否推出国际板,还要基于对国内股改情况的具体分析,现在看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已见雏形,尚缺逐渐国际化的步伐,国际板的上市利于市场的完善。”
香港成头号“劲敌”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10月14日发表题为《群策创新天》的2009-2010年施政报告时乐观指出:“香港与上海可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为国家的金融业务发展作出贡献。香港与上海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相较于曾荫权最近表态的“友善”,时代周报记者从上海学界人士处得到的信息表明:对上海拟推国际板,香港政府的反应一开始非常强烈,曾荫权作为香港特首有过“站出来说话表明香港利益”的举动。“但就像当年反对上海建迪士尼一样,上海推国际板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可能是高层达成了某种契默,曾荫权近期的表态又趋向友善。”该人士指出。
从现实情况来看,上海与香港比较,仍然“优势不足”:一是国际化程度不够,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不能自由进出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是,市场化程度的制约,上海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银行贷款额度等方面仍在受政府干预……
香港自然看清了上海的“短板”,由此选择继续做强自己的“优势”。
港交所候任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表态,他对香港可以维持内地公司最重要融资中心的地位有信心。李小加提出港交所未来主要发展计划:继续提升交易及结算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吸引更多海外市场专家参与香港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推动香港成为真正服务全球的金融中心;未来将探讨多元货币计价的产品,如人民币计价;研究将合适的场外产品吸引至场内交易,应对黑池交易等另类交易平台的挑战。
但刘杰等业界人士认为,上海国际板一旦推出,对外资最大的吸引力并非A股高估值所具备的融资能力,更在于让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市场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这点是香港所不具备的,现在就看中央监管层打算开放到哪一步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