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启动新一轮世纪大拍卖 将私有化28家战略国企
核心提示:在俄罗斯新一轮的私有化计划中,外国资本并未受到明文限制,大批境外投资者已闻风而动,但这是一场不设防的盛宴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晓明 北京报道
中国在争议“国进民退”,俄罗斯则在打算“国退民进”。
兴冲冲地在俄罗斯奔波了近一周之后,老陈失望回国。
让老陈第一时间扑向那个北方邻国的,是上周释放的一则消息——11月24日,俄罗斯政府宣布通过《2010年私有化计划》,将通过出售国有公司股份,获得总额达720亿卢布(1美元约合28.8卢布)的收入。
按照该计划,俄政府在2010年将对28家进入战略企业名单的公司进行私有化。政府还将出售449家股份制企业,以及包括俄罗斯国家保险公司在内的5家大型企业的股份,这些企业涉及港口、机场、船运和石油等战略领域。
老陈是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国有建筑企业国际合作部的负责人。公司原来主要依赖的欧美订单在金融海啸中大为缩水,在开拓新市场的压力下,老陈这一年来一直把眼睛盯着俄罗斯。
但是,这个拥有铁腕普京的国家的市场不是那么容易被开拓的。多次碰壁后,老陈认为“长久之计,还是要在俄罗斯有投资才行。”
俄罗斯“第二轮私有化”的消息传来,老陈判断“机会来了”。
在舍列梅季耶沃国际机场走下飞机那一刻,老陈专门打量了一下航站楼低矮的天花板和破旧的陈设——该机场的名字已经上了本轮私有化企业的名单。
尽管来过莫斯科多次,但这次来,老陈还是东张西望,把许多熟悉的建筑重新打量,好像它们即将属于自己似的。“现在这个国家什么都可以买了,没准某样东西不久之后就是我们公司的了。”老陈的踌躇满志,就像一个来新楼盘看样板房的豪客。
但是,在连日马不停蹄的拜访、讨论之后,老陈的激动心情逐渐降温。
“重新国有化”之挫
兴冲冲地赶到莫斯科,老陈发现这个城市并没有像他这样为新一轮私有化的盛宴而兴奋。谈起私有化计划时,多数人反应淡漠。不少人会把它和17年前的那次“世纪大拍卖”相比较。
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轮私有化让巨量的国家资产几乎是无偿地进入了一些高官显贵的腰包,并把国家经济命脉交到了7位寡头手中,与之伴随的是金融崩溃、卢布狂贬、车臣战争和中小商人的大批破产。
“失去的8年”在普京2000年上台后结束。普京认为将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的主导权交给私人是“严重的错误”,他用“重新国有化战略”来纠正它。
在对能源业寡头一通“暴打”之后,那些最具控制力的公司重回政府手中。到2009年,俄政府持有本国约5500家企业的股份,政府直接和间接控制的企业占俄经济总量的45%-50%.
为与西方跨国公司抗衡,普京强调打造国有航母,建立了七大国有公司。这些公司肩负着对外扩张俄罗斯利益的任务,“他们在拉美、非洲、独联体大举收购。”中国国际现代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王骊久介绍说,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内企业贷款利率一度达到20%,这些收购交易只有靠大量借外债来完成。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