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爭住報 國際學校怎會夠?

熱度384票  瀏覽67次 時間:2014年4月22日 09:08

【經濟日報專訊】國際學校的學額不足,需求不止來自海外家庭的子女,也有愈來愈本地生爭相入讀,皆因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不信任,此結不解,即使繼續增建國際學校,學額仍然難免爭崩頭。

國際學校的學額近年不斷增加,由00/01學年近3萬個,增至13/14學年近4萬個。港府雖已分配3空置校舍增建國際學校,但按推算,至16/17學年,國際小學的學額仍欠約4,200個。

教育局昨在官網專欄撰文指,有意見認為政府應提高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比例至90%,或如新加坡般,禁止該國公民入讀國際學校(詳見港聞A26——「國際校學額 料減至1500個短缺」)。

國際校學額荒 礙港競爭力

事實上,國際學校的學額不足,近年更視為影響本港競爭力的不利因素,因為外地人才帶同家人來港,便須先解決子女入學需要,他們不諳中文,國際學校是唯一選擇,若然無法安排子女就讀,又怎會放心來港發展?美國商會及英國商會等組織近年已多次提出警告,指不少外地專才因而對本港卻步,轉往新加坡或上海工作

不過,國際學校的學額是否真的不足夠?國際學校主要是為了滿足在港的海外家庭,或因工作、投資而來港居住的家庭,但近年卻愈來愈多本地生入讀。

根據立法會文件,01/02學年的本地生比例為11.6%,11/12學年增至25.6%,國際中學則由10.7%升至22.8%,部分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比例更達一半(見表)。

若然學位足夠,當然問題不大,但當供不應求,本港的土地供應短缺,一而再撥地建國際學校,便無可避免要「搶地」,抑或可從減少國際學校的本地生入手呢?

09年獲港府分配土地或空置校舍的國際學校,其收取非本地生比例,已由之前最少50%增至70%,但相比起新加坡的做法,完全不准本地生入國際學校,以增加非本地生入讀機會,本港在這方面則可算是「鬆手」得多。

不滿本地教育 「逃亡」國際校

港府指出,回流家庭的港人子女或在港定居的海外家庭,也可同時擁本港永久居民及海外公民身份,以居民身份判斷毋須入讀國際學校的想法太片面。但其實是本地家長近年對本地教育感失望,以致更多本來可選擇本地傳統學校的家長,轉而「逃亡」至國際學校。

入讀國際學校,花費不菲,富裕家庭固然負擔得起,但近年情況變得不一樣,不少每月數萬元收入的中產家庭,要供樓、供養父母,但也願意每月付萬多元學費,甚至節衣縮食也要子女入國際學校,以求子女可避過本地學校的「折磨」,也為了令子女可以換來更優質教育,以取得未來更大的競爭優勢。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今年2月曾在本報撰文指,在她認識的專業人士和公務員中,不少安排子女報讀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等非本地課程,用腳對本港學制投不信任

家長為子女作最好的安排,無可厚非,但卻造成本地生競爭國際學位的局面。避免爭崩頭,又不想一刀切仿效星洲禁止本地生入讀,則要疏導本地需求。

鼓勵本地校 辦非本土課程

美國商會曾建議,港府應鼓勵本地學校多辦非本地課程。事實上,現時部分直資學校開辦非本地課程如IB,已大受家長歡迎,推動本港更多學校開辦,未嘗不是辦法。

本港家長紛紛「逃亡」,背後反映莫過於對本地教育不滿,治本還需檢討如何改善本地教育問題,教育改革改完又改,師生疲於奔命但成效未彰,家長又怎會樂見子女當白老鼠?即使經濟上吃力,也要轉往國際學校,如何令本地家長安心送子女到本地學校就讀,若此心結不解,則本地生爭搶國際學校的情況也難改變。

國際學校難以大量增建,海外人才的子女來港未能有足夠學位的問題,必須正視。

港府將就3幅土地及兩個空置校舍,邀請團體遞交意向書,應該提出更嚴格要求,例如規定一定比例的學額予由海外招聘或派駐本港人員的子女,即使學額仍然要爭崩頭,但是至少減少對本港競爭力造成的影響。

全球競逐海外人才,例如南韓及新加坡,近年紛大力興建國際學校,若本港國際學校學額不足的問題持續未能紓緩,則不止是教育問題,也是本港在國際上再輸的重要一環。

頂:19 踩:2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7 (12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9 (111次打分)
【已經有108人表態】
23票
感動
12票
路過
10票
高興
15票
難過
10票
搞笑
10票
憤怒
12票
無聊
1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