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教師認為 年輕人向錢看

熱度293票  瀏覽0次 時間:2017年12月22日 10:00
查看相片
理大協理副校長石丹理認為,青少年傾向物質主義成社會常態。(張永康攝)

【經濟日報專訊】一項研究顯示,7成被訪教師認為年輕人「向錢看」,包括認為成功須富有,擁有金錢就會得到尊重,反觀只有約4成半被訪中學生對年輕人有相同評價。

參與研究的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估計,差異可能因成年人主觀視年輕人「一蟹不如一蟹」,認為青少年傾向物質主義成社會常態,促教育不應只發展智能,政府應研究加強品德培育。

僅45%中學生 有相同評價

理大聯同和富社會企業於今年2至7月,以問卷訪問來自11所中學的568名教師,當中約7成被訪者認為現時青少年崇尚物質主義,包括認為青少年覺得「賺錢較其他事情重要」、「擁有金錢能得到尊重」及「青少年成功與否在於他是否富有」。

反觀研究團隊以同一問題讓12至18歲中學生作自我評價,較早前發布的結果顯示,只有兩成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有物質主義傾向,而認為整體青少年崇尚物質的,亦只有四成多(見表),反映教師對青少年物質主義的觀感,較年輕人的自我評價負面。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認為,青少年傾向物質主義成社會常態,又指香港為經濟型商業社會,令年輕人容易將尊重建基於金錢上。

估成人主觀 視一蟹不如一蟹

他估計可能是成年人主觀視年輕人「一蟹不如一蟹」,具有觀感上的「鴻溝」,認為年輕人大多拜金,道德品格較差,故研究結果出現教師與學生等兩代差異。

調查又顯示,接近所有受訪老師認為青少年的情緒管理及抗逆能力有待改善。至於上月發布從青少年角度出發的結果顯示,僅約8成受訪學生認為青少年需加強情緒控制及面對逆境能力。

另一方面,約8成老師指傳媒及互聯網對青少年道德發展有影響,較理大上月發布向青少年進行的同樣調查結果多出50個百分點。石丹理指,教師作為成年人,較多接收新聞報道資訊,容易以主觀角度出發認為傳媒或互聯網對青少年有深入影響。

此外,逾半教師指學校提供的德育教育不足。石建議政府應研究將現有的「共創成長路」等品德培育計劃列為正規課程,「本港的教育應發展人工智能不可取代的項目。德、智、體、群、美,單發展智能一項,其實與研發機械人一樣。」


頂:15 踩:20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2 (84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3 (86次打分)
【已經有88人表態】
13票
感動
10票
路過
8票
高興
8票
難過
14票
搞笑
11票
憤怒
7票
無聊
1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