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糾紛調解機制 化干戈為玉帛

熱度297票  瀏覽2次 時間:2018年2月06日 09:15
鄰里糾紛調解機制 化干戈為玉帛

【經濟日報專訊】新加坡昨日起將鄰里糾紛的處理程序電子化,本港目前仍缺乏政府主導的調解機制,民間組織亦力不從心,人口密集度上升日益加劇鄰里摩擦,港府如何應對?

新加坡鄰里糾紛仲裁庭自昨日起將鄰里糾紛調解機制電子化,民眾毋須親自上法庭,可透過互聯網遞交投訴表格、查明個人權利及付款,及在網上得到法庭調解員協助。

調解員若透過電腦進行工作,或可在有效時間內處理更多個案。內地福建省去年起為家庭、鄰里等多種糾紛設立網上平台,提供綫上協商和解服務,務求提高效率。

警方處理 反激發鄰里對立

市民若不幸受鄰居發出噪音等行為滋擾,可報警處理,但調解員角色不可或缺。因滋擾行為動用警力,無異殺雞用牛刀,增加警察工作量及社會成本;警方在場更有可能激發鄰里對立,是故實有必要由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第三方出面解決。

本港現有調解機制只限於民間組織,如聯合調解專綫辦事處及香港和解中心

本地資深調解員梁偉峰表示,民間組織往往欠缺具體及長遠策略性的計劃,個別調解機構更關注培訓課程等事宜,只能以蜻蜓點水方式去處理,成效因此不盡理想,認為應由律政司帶頭策劃社區調解事宜。

內地及新加坡已在追求電子化調解鄰里糾紛,港府時下卻連專門負責社區調解的部門也未有成立,外國措施其實值得借鑑。

澳社區公義中心 成功率8成

澳洲新南威爾斯有政府資助的社區公義中心(Community Justice Centre),免費調解鄰居間的衝突,成功率逾8成,申請更毋須輪候。中心直指因鄰里糾紛案件求助於法庭屬下下策,價格不菲之餘更會損害鄰里關係,且法庭通常亦只會將個案轉介至中心處理。

英國政府亦有類似措施,如蘇格蘭有所謂調解網絡(Mediation Network),表示雖然有收費但仍比報警及求助於法庭更理想,過程更便宜及不會造成過大壓力,英格蘭及威爾士亦有專門負責不同地區的專業調解員。荷蘭的鄰里法官(Burenrechter)亦因全球法院愈趨電子化而出現,強調處理小案件毋須因官僚操作而動用大筆公帑。

《彭博》預計香港將會在2025年成為全球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區,政府時下亦力推共享房屋政策,可預見未來鄰居之間產生的摩擦只會愈趨嚴重。要處理好鄰里關係,更應未雨綢繆。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頂:20 踩:1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88 (82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73 (100次打分)
【已經有82人表態】
13票
感動
11票
路過
8票
高興
9票
難過
10票
搞笑
12票
憤怒
9票
無聊
1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