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国家的分合之道,基本取决于经济逻辑、社会逻辑、政治逻辑和外力因素。
文/石齐平
欧盟终于诞生了“总统”范龙佩、“外长”阿什顿,对欧盟是件大事,对全人类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几乎正好半个世纪,从1951年“煤钢共同体”开始,经由共同市场,到欧盟这个基本政治框架,再进一步朝一个联邦发展。幅员也从6国到9国、到15国、到27国。如今,宪法(里斯本条约)完成,总统、外长产生,再下一步,就是央行行长及组建一只军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以武力,而是凭理性与智慧完成整合的成功典范。
相较于1991年前苏联的分裂,在新旧世纪交接的一前一后,两者正好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为什么分?为什么合?中国那句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观察的时间够长,永远正确,但最多只能说明事实或现象,不能提供解释。一种现象如果经常频繁出现,其中必然存在着逻辑。本文试图为分与合的现象提供一些理论与逻辑,可视之为国家分合的政治经济学。
所谓国家的分合之道,基本取决于三个逻辑:
一是经济逻辑。经济整合有所谓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效应越强。理论上,最好全球形成一个最大的市场,但实际上,多哈回合谈判坎坷却说明了不易一步到位,于是各种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乃成了各国阶段性努力的目标。换言之,经济逻辑是一个“统”的概念。
二是社会逻辑。在经济逻辑走向“统”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社会逻辑的牵制与反制。所谓社会逻辑,是指每一个地区各自拥有的有异于其他、却以之深感自豪、极力要维护之的文化、风俗、信仰与民族特性。为了要维护,所以要强调自主、自治,不容被统一、被整合。所以,社会逻辑的本质,是“分”的概念。
三是政治逻辑。当社会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作用力正好相反,相互对抗的时候,就需要靠理性、实力,将两股力量作必要的权衡、折衷与妥协,这即是政治逻辑。
以上三个逻辑是一个国家理论上的分合之道。在现实中,还得再多考虑一个状况,即外部因素,或外力的影响。四者综合起来,最后即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实际的政治架构之上。
可以举几个现实例子。苏联为什么分?一是由于体制因素,经济整合的效益逐渐减弱;二是各成员国民族、文化自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社会逻辑的分开始压过了经济逻辑的统,结果是分。
美国为何从独立时的13州扩大到了今天的50州?一是大熔炉政策有效化解了民族、文化、社会的歧义;二是巨大的经济整合效益。
德国呢,为何由分而合?一是原来的分,即外力使然;二是同一个社会、民族原本就不具备分的必然性;所以,当外力减弱,经济整合需要上升时,就由分而合了。
欧盟最有趣。一是地缘上原本就是一块,打破市场隔阂,允许要素自由移动,市场一体化效益明显;二是各国为了促成统合,甘愿逐步放弃部分主权(如关税、货币、外交甚至军队)。但整合过程中,也极力维护尊重各国的司法、租税、环保、教育等“地方”自主权。于是,人们看到了通过“理性主义”,将经济、社会、政治三个逻辑处理得恰到好处的成功典范。
分合之道对中国有什么启示?一是中国3000年历史,大约分1300年、合1700年,但基本上朝大融合发展。即文化融合、民族混血、利益整合;二是近代国弱,频受外力干扰,于是外蒙、港、澳、台分离。目前港澳虽已回归,但仍有疆独、藏独、台独问题。展望未来,经济整合效应将与日俱增;外力将逐渐减弱;主要挑战将是民族、文化与宗教的认同与包容问题。就此而言,如何调整汉民族的优越感,尊重多元价值,以仁为核心,以智为方式,应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