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率更重要 博物館任拍照

熱度198票  瀏覽39次 時間:2016年8月25日 11:10

【經濟日報專訊】在博物館不准拍照是常識?愈來愈博物館、美術館,主動撤銷禁令,任大家影個飽,下月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加入解禁行列。或會滋擾參觀者,但可爭得網絡宣傳甜頭,是否着數?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看到嚴禁拍照的告示牌,本不足為奇,但原來影相禁令正在消失。熱門的台灣旅遊景點台北故宮,向來禁止參觀者拍照,進場前又要寄存相機,但自下月起,取消此開館以來的禁令,除較受光綫影響的書畫外,其餘70%展品皆可拍攝,日後參觀者在不用自拍棍、腳架之下,可以跟「翠玉白菜」合照。

攝影科技進步 造就解禁

解禁的潮流,更見諸於全球多個博物館、美術館,例如英國國家美術館、巴黎奧賽博物館、埃及博物館、澳洲國立美術館等,統統在過去兩年之內,還攝影權於民,甚至連已禁止影相40年的美國白宮,去年把「不准拍照」的告示牌,180度改寫為「鼓勵拍照」,總統夫人米歇爾還為此拍片宣傳!

事實上,本港博物館一樣傾向開放拍照,現行的展覽,能否拍照,通常要由展品擁有一方決定,但早前博物館官員受訪時亦指,盡量為市民爭取影相權。

博物館、美術館這些機構,向來較保守,一動不如一靜,解除禁令,只為方便市民?影相權加大,部分固然源於科技的進步,過往對拍照的顧慮,莫過於閃光燈會傷害展品,但隨着技術的發達,現今的手機、數碼相機,不用閃光燈也可拍出滿意照片,大大減低對展品的損害,故出現解禁基礎。

照片放社交網 另類宣傳

但更大的推動力,其實是背後的好處,不單是迎合參觀者,更是「利用」他們,讓他們自動成為博物館的宣傳大使,尤其在愈來愈講求網絡宣傳的「share」年代,是商家又好、博物館又好,統統要博上鏡、推高網絡曝光率。若參觀者拍照再放到社交平台,就變成向其數百個的facebook、Instagram朋友推薦,若再有人share出去,宣傳效果幾何級上升。

這種不用廣告費的宣傳,博物館自然想做。若幸運的話,可形成洗版效果,更是帶動龐大人流之舉。

在這種新式的宣傳方法之下,現今何止博物館如此,更多場合相繼開放拍照,例如是歌手的演唱會,過往最怕盜影盜錄,如今主動予歌迷拍照放上網,又或是去年英國皇室的小公主受洗彌撒,也是踢走一向的影相禁令,任參觀民眾拍照,作為英皇室的全球宣傳一部分。

只是開放拍照,是否人人高興?實在不無副作用,例如不鼓勵專心欣賞。拍照本就並非必要,但博物館解禁,不少人顧着拍照再打,欣賞展品反而變成次要,更甚是那些本來希望細味欣賞的人最慘,不時被滋擾到。既有些人為求拍攝效果,得寸進尺,不惜搶在畫作中間前,又或有人要與展品自拍、合照留念,因而擋到他人,甚至如有人要影團體相,其他參觀者只能暗暗受苦。

滋擾摩擦頻生 反響漸現

故此,不少博物館如英國國家美術館等,在解禁之時,亦曾遭反對,有評論指斥是極大錯誤,「背叛」真正觀賞者。甚至乎在荷蘭的梵高博物館,一度解禁,但之後卻發現,出現不少拍攝者與其他參觀者之間的爭拗,結果1年後又再重新實施禁令。

有社交網絡宣傳的甜頭,博物館有着數,解禁者或愈來愈多,但這個解禁潮能否持續、還是之後會走回頭?其實也要看參觀者能否乖乖配合。在這個全民影相的年代,也別忘了拍照的禮儀,拍照時適可而止,而不是在展品前不斷嚓嚓,令拍照成為博物館內最不受歡迎行為!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頂:8 踩: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5 (5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9 (72次打分)
【已經有52人表態】
6票
感動
9票
路過
6票
高興
6票
難過
6票
搞笑
8票
憤怒
4票
無聊
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