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饱和 风电制造瞄准海外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匿名
熱度55票  瀏覽2次 時間:2009年10月22日 09:30

□本报记者 李阳丹

在21日举行的“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目前中国风机的制造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中国企业正在向国际市场拓展。

据他透露,中国进出口银行正在为非洲风电场项目贷款,让我国的风电企业有机会将风电机组出口到非洲,在非洲建设风电项目;还有的企业收购了海外企业,或到国外投资建厂,中国风电企业正在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

国内产能饱和

国家发改委给风机制造贴上了“过剩”的标签,尽管这一说法尚存争议,但国内产能饱和度较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非常快,几乎每年都是100%的增速,这是因为我国对的重视度提高,能源企业都将新能源放在发展重点地位。在此带动下,我国风机制造业也经历了高速增长,从过去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到现在国内形成了80多家风电制造企业,今年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

据施鹏飞介绍,对风电企业而言,拥有50万千瓦的制造能力才能具有规模效应,以此计算,我国80家风电生产企业的制造能力就是4000万千瓦。而从全球来看,去年的装机增量为2700万千瓦,预计未来有所增长也就是3000万到5000万千瓦。而国内由于面临电网制约,今年的装机量预计为1000万千瓦。相对于这样的装机增速,国内风机整机制造厂商潜在的生产能力是显然过剩的。

但他同时强调,过剩的只是风机整机制造,而不是风电行业。我国风力发电的电量还很少,去年风电只占全部发电量的0.35%左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也认为,适度的过剩正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也只有适度的过剩才有可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技术进步。

瞄准海外市场

施鹏飞表示,目前我国的风机制造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制造商下一步很可能要进行国际市场开发。“中国风机制造已经完成了本地化进程,今年是企业走向世界的一年,如何适应国外市场要求,国外质量标准也将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

(002202)和(600416)两家公司已经收购了欧洲风电公司,率先迈开了国际化的步伐。金风科技董事长兼CEO武钢称,公司将加大海外拓展力度,逐步实现国际化转型。武钢此前表示,未来公司将在美国建设风场和销售风机设备,但重点仍将放在老本行风机设备制造上。湘电股份则通过收购荷兰公司,并与其共同开发5兆瓦风电机组,瞄准欧洲的海上风电市场。

施鹏飞认为,中国风电企业对外展开并购,不是单纯的收购、合并行为,而是通过收购,吸收国外的技术,或者变成中国企业的一个研发中心,进而使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企业。

但他同时表示,风电在中国的规模发展只有5年,现在国内有很大能力扩大产能,但是真正能够独立开发或者掌握新的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还比较差。他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和先进国家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适合不同风况的产品。

风电企业对于国际化转型也表现谨慎。武钢就表示,金风科技的国际化转型需要循序渐进。他认为,国际市场的开拓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的学习和成长,在这期间中国市场不会做大的调整,而且公司的重心仍将放在中国市场。

新华社图片

制造业

新能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 踩: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9 (1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8 (15次打分)
【已經有18人表態】
2票
感動
1票
路過
3票
高興
4票
難過
1票
搞笑
2票
憤怒
2票
無聊
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