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巨額盈餘 填海拓地建未來

熱度385票  瀏覽1次 時間:2018年2月23日 11:07

【經濟日報專訊】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建議放寬啟德發展區地積比率,增住宅供應,以緩遏樓價。惟治本須拓地,財政司司長應善用巨額盈餘方面闢地,包括開發農地、棕地和填海,才能紓地荒。

增加土地供應 宜多條腿走路

本港缺地,以致樓價飈升,放寬地積比率,確可增樓宇供應。若基建能配合,不止啟德發展區,連舊區重建也應放寬地積比,讓地產發展商將公眾設施,如空中花園、圖書館和社區中心等,納入重建項目內,以換取地積比率提高,但條件是有關設施須開放予公眾使用,並受當局監管。

提高地積比固然有助增加樓宇供應,但仍難解決斷層,大規模拓地才能起顯著作用。本財政年度盈餘逾千億元,政府應善用巨額盈餘投資未來,尤其開發土地,才能解決地荒和高樓價,且需多條腿走路,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

其一,加快農地轉換用途程序,以便釋出更多農地建屋。發展商手上擁有逾1億平方呎農地,但申請補地價時間冗長,雙方對補地價金額存分歧,以致拖拉多年。測量師學會提出簡化估價程序和補地價機制,可積極考慮,因可縮短程序,加快農地改劃用途,以增住宅供應。

其二,積極商討開發棕地。新界有1,300公頃棕地,大部分棕地均有貨櫃停車場和回收場,要開發牽涉遷拆和賠償問題。港府有巨額盈餘下,在洽談賠償時有更大迴旋空間,前提是不能有利益輸送之嫌。

周邊大舉填海 港宜急起直追

其三,巨額盈餘更應用來大規模填海。填海需時長,成本高昂,但實在是最有效益的方法,因所得土地較平整、面積大、不涉遷拆賠償,而且易於規劃。

香港過往也是靠填海造地,解決商住用地需要,才得以令經濟起飛。在回歸前,本港有5.5%土地是填海得來,但回歸後填海受制,只增加1%土地。反觀周邊地區如澳門、深圳和新加坡卻大規模填海。新加坡1965年立國時,面積只及本港65%,但迄今有22%國土是填海得來,未來12年還會再多填8%土地。澳門面積在過去30多年增逾1倍,經濟能蓬勃猛進,填海以容納更多博彩娛樂發展,是關鍵之一。

解決地荒刻不容緩,須多管齊下,而填海造地是最有效方法,但在在需財,預算案若能撥經費作準備,是應有之義。


頂:16 踩:29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9 (11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7 (112次打分)
【已經有112人表態】
21票
感動
15票
路過
7票
高興
15票
難過
14票
搞笑
13票
憤怒
15票
無聊
1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