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建汶川坚持科学重建 十大民生工程交钥匙
图为12月3日,汶川县一名羌族妇女走进广东援建的永久性住房——“阳光家园”。
新华社记者 刘海摄
本报汶川12月3日电 (记者刘泰山、贺林平)“新房子真漂亮啊!”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藏族居民张鹏牵着5岁的女儿,参观了广东省佛山市刚刚援建完成的“水磨羌城”安居工程。去年大地震中,张鹏家房屋全部倒塌,现在马上就能搬进崭新漂亮、商住一体两层小楼,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一年多来,广东投资达30亿元高质量援建汶川全县城乡居民住房以及医疗卫生、城乡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防灾避灾等设施,今天“十大民生工程”正式完工并交付使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将一把“新家园 ”的金钥匙,交到汶川县领导和群众代表手中。
广东援建汶川工作坚持科学重建,高水平谋划汶川发展的新蓝图,着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去年8月开始对口援建工作以来,共安排援建资金82亿元,下达项目共702个,目前已开工项目665个,竣工371个,累计到位援建资金53.41亿元。
广东优先规划民生项目,安排民生资金65.68亿元,约占80%,广泛涵盖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等众多领域。继今年8月底整体移交16所援建学校之后,再次建成移交包含333个项目的“十大民生工程”,基本实现了当地百姓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能喝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广东援建汶川民生工程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理念,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都以人口为基数进行均等化分布,严格执行“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努力打造安全、精品工程。
为确保援建资金使用安全,广东坚持阳光重建,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确保资金物资管理规范。同时,加强审计监督工作,与广东省纪委联合开展援建项目工程招投标和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定期组织开展全县援建项目审计监督交叉检查活动;面向全社会聘请了100名社会监督员,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确保资金、项目不出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