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農夫山泉vs消委會
若說香港有哪些「招牌」受到不同顏色陣營共同敬重,消費者委員會肯定是其中之一。該機構定期評測各類產品供消費者參考,不免有讚有彈,但相關品牌即使被「彈」也甚少直接「反擊」,頂多自行澄清解畫一番。可是近日有一家大企業炮轟消委會判斷錯誤、主觀誤導、罔顧法規、極不科學,那就是「中國首富」鍾睒睒旗下的農夫山泉(9633.HK)。風波鬧得這麼大,既牽涉纏繞農夫山泉多時的「水從何來」爭議,亦因為恰逢化工油食用油混裝事件和「瓶裝水價格戰」。
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以瓶裝水為評測主題,從市面購買了30款常見產品送到實驗室化驗,結果顯示樣本整體安全程度令人滿意,惟各樣本的礦物質、金屬雜質等含量大不同,影響口味及顏色的TDS(溶解性總固體)含量亦差異甚大。其中,只有兩款產品的溴酸鹽(bromate)含量達到「歐盟最大限值」,均屬中國內地品牌,分別為農夫山泉和百歲山,兩者皆被檢出每公升3微克溴酸鹽。
轟驗水用歐盟標準不合國情
據消委會指出,溴酸鹽是消毒過程中,天然存在於水中的溴化物被消毒劑臭氧氧化而衍生的副產品。該機構提醒,攝入大量溴酸鹽可引致惡心、腹痛、嘔吐和腹瀉,嚴重情況甚或影響腎臟及神經系統,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把其中一種溴酸鹽(溴酸鉀)列為可能令人類致癌物質(第2B組)。
報告於周一發表後,農夫山泉隨即大興問罪之師發出律師信,昨天更派出執行董事踩上消委會北角總部,狠批該機構存在「適用標準錯誤」、「標準判斷錯誤」及「明顯主觀誤導」,包括強行把香港地區銷售的產品套用到歐盟標準,罔顧不同法規要求下的生產背景差異,「得出的結論極不科學也極不嚴謹」,要求消委會向該公司及消費者「鄭重道歉」。
簡單來說,農夫山泉對消委會報告有三大不滿。第一,該公司指其產品標明為「天然水(深層湖水)」,消委會卻使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檢測,屬於「適用標準錯誤」。第二,農夫山泉表示產品銷售於內地及香港市場,「必然以所屬區域的法規為優先適用標準」,消委會「強行將中國香港地區銷售的產品套用並不應適用的第三方(歐盟)標準」。
第三,農夫山泉指出,即使按照歐盟天然礦泉水標準,其產品的溴酸鹽含量也沒超標,消委會卻使用「達到上限」這種「極易導致消費者誤解」的不嚴謹表述,實屬「明顯故意錯誤、有意誤導、非常之不負責任」。農夫山泉又認為,消委會報告「在香港及內地廣大消費者群體中造成恐慌,給農夫山泉這樣產品本身完全合規合格的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換言之,農夫山泉的聲明其實通篇並無指出消委會檢測有錯,只不過強調「我是中國的天然水,所以歐盟的礦泉水標準不適用於我」。該公司反應這麼大也不難理解,背後主要存在三大原因。首先關乎纏繞農夫山泉多時的「水從何來」爭議,如其聲明提到,該公司產品標明為「天然水(深層湖水)」,來自千島湖、萬綠湖等水源,可是市場消費者普遍將之視同「礦泉水」,經常引起混淆。
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網媒「紅星新聞」今年1月份引述中國食品產業專家朱丹蓬稱,其他品牌的礦泉水屬於地下水,而農夫山泉的「天然水」屬於地表水,「客觀來說,地下水水質確實是優於地表水的。」農夫山泉聲明指出,歐盟礦泉水、飲用水的溴酸鹽安全標準分別為每公升不超過3微克、10微克。因此,若按較寬鬆的飲用水標準,該公司產品的溴酸鹽含量確實未達上限。
適逢價格戰 恐對手借題發揮
其次,恰逢內地瓶裝水市場近日掀起「內捲價格戰」,身為「一哥」的農夫山泉與娃哈哈、怡寶等其他主要品牌「硬碰硬」。其中,農夫山泉的12支裝550毫升瓶裝水價格最低降至7.92元人民幣,即平均每支水售價0.66元人民幣,較今年5月份的2元人民幣零售價銳降67%,令消費者震驚「一支水怎可能這麼平」。
農夫山泉雖具「以本傷人」優勢,在割喉式減價戰也難獨善其身,該股價由5月份47港元高位,到近日瀉至32港元水平,累挫逾30%,市值蒸發多達1700億港元。受此拖累,創辦人鍾睒睒儘管暫時仍是中國首富,但根據Forbes即時富豪榜,其身家已由高峰期近800億美元縮水至511億美元,隨時可能被拼多多老闆黃崢(身家約486億美元)爬頭。就在價格戰正酣之際,消委會發表的報告或會被「當槍使」,難怪農夫山泉反應激烈。
再者,內地近日多家食油公司的運油車被指兼任「汽油車」,令人心惶惶,亦對食品安全更加關注。在此敏感情況下,農夫山泉瓶裝水被指「溴酸鹽含量達上限」,有可能對該公司構成意外打擊。
無論如何,消委會屬香港目前僅餘不多、獲各方共同信賴的權威機構,農夫山泉這次向其發炮實屬罕見。消委會昨日回應說,正在研究農夫山泉的律師信,重申評測報告並沒指相關產品存在安全問題,又謂30款測試樣本皆未發現超出世衞標準的有害物質。且看這場難得一見的風波最後如何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