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出海地记
为了给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烈士梳妆打扮,74小时内,许康飞空中飞行近39小时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耿 | 北京、上海报道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8位烈士的灵柩,灵堂正中,“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黑底白字格外醒目。
1月20日9时许,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在同一礼堂中准备过的人数最多、规模最高的遗体送别仪式。每位烈士的灵床上都铺满了白菊,有两万多朵,是工作人员花了差不多30个小时布置的。
而另一名工作人员此时正坐在北京飞往杭州的班机上微酣。他叫许康飞,是杭州殡仪馆国家一级遗体防腐化妆师。
为了给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烈士梳妆打扮,让他们体面地回家,74小时内,许康飞空中飞行近39个小时,飞行距离16692海里。
烈士遗体已经“肿得装不进棺材”
1月15日上午11点半,胡慧萍在杭州的办公室里,桌上的报纸登着海地的灾情照片。突然,丈夫许康飞闯了进来,急匆匆地问她:“我的因私护照过期了吗?”
20分钟前,浙江省民政厅转来中国殡葬协会的通知,点名指派许康飞赴海地,参与为烈士化遗妆的任务。
胡慧萍想晚上下班后给丈夫准备一下行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到这种闪电任务了。许康飞有一手绝活,看着相片,就能迅速恢复死者原貌,所以在公安部选派全国最优秀的遗体防腐和化妆专家时,他被相中了。
下午2点,第二次听到丈夫说话是在电话里,许康飞说他已经在前往萧山机场的路上。“没想到这么急,生活用品一点都没准备。”胡慧萍说。其实,她忘了海地还是夏天,不必准备太多衣服,殡仪馆主任罗其本又特意给许康飞送去一套短袖衫。
过去的两个小时,许康飞全部用来准备防腐设备和化妆用品,共两大箱。
晚上7点,许康飞在首都机场附近的宾馆里等待专机。南航波音747-400F货机负责将他和90吨救灾物资运往海地。这一天,中国政府决定向海地提供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紧急援助物资,这是首批,价值1300万元。
在药品、帐篷、便携式应急灯和水净化设备等救灾物资中还“夹带”了10具棺椁、10个骨灰盒、8面国旗、8位被埋维和人员的警服。
连许康飞都是被“夹带”的。他是以机组人员的身份飞赴海地。美军掌管着海地首都目前唯一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通道太子港机场,只准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起降。
当晚11时30分,包机从上海浦东飞往南京装配物资,翌日上午8时30分由南京飞往北京,再次补充运输物资后飞往太子港。
经过19个小时的单程飞行后,包机已经盘旋在海地领空。但盘旋持续了约一个半小时,飞机燃油几乎耗尽,只好备降牙买加金士顿机场。因为无法安排降落。后来同意中方停机两小时。这意味着,许康飞要在两小时内完成8具遗体的化妆。
抵达日是震后第6天,炎热的天气已使遗体高度腐烂,“肿得装不进棺材”,按照一般工作效率,处理一具需要约4个半小时。
一下飞机,许康飞就直奔营地。约四五分钟的车程,像在地狱里穿梭,满目疮痍。当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夜,透过车窗还能看到孤魂野鬼般呼号的人。
许康飞没时间去感伤,只是埋头干活。打防腐针、用化妆笔粗线条地勾勒死者的轮廓。再抬头时,天已鱼肚白了。
清晨7点30分,悲伤的气氛在晨曦中蔓延。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告别仪式在营地举行。防暴队员托着白底黑字的牌子,上书“亲爱的战友一路走好”,一路护送到机场。
在航线的另一端,一场更隆重的迎接烈士魂归故里的仪式已经准备好。19日清晨6时,就有记者等候在首都机场了。这天上午,北京是在阴霾中度过的,阴的天气,阴的心情。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特意在此时播出了那首警察最喜欢的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