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新一极愿景:噎住美国的一粒酸葡萄
本报记者 钟慧文报道
东亚诸国近来频频互送秋波,这种“蜜月”行为颇让在亚洲拥有巨大利益的美国心生“醋意”。
第四届东亚峰会于10月25日在泰国华欣开幕,来自东盟十国和六个东盟对话伙伴国的领导人齐聚一堂,重点商议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以更好应对地区面临的挑战,其中建立东亚共同体是重要的题中之义。此次峰会中“10+3”与“10+6”并存,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参与其中。
东亚共同体是由日本新首相鸠山提出的,在此次峰会上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他表示,亚洲各国应该利用其从衰退走向复苏的速度快于西方这个事实,拥有东亚将领导世界的志向对大家来说是深具意义的。
专门研究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铭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如果东亚内部形成一个广泛的大市场,必然推动范围内的商品大规模流动,这有利于实现全球再平衡。
此前,中日韩与东盟10+3会议刚刚召开,会议主旨也是加强区域合作,而10月10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也体现出东亚三兄弟的进一步“亲密”。
一个更为实质的行动是,明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将正式启动,这将形成一个拥有19亿人口、近6万亿美元GDP以及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大市场,它是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过去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东亚是生产地,而美欧是消费地,金融危机让亚洲看到需要避免过度依赖出口而无辜受到波及,这就需要在中国和亚洲创造新的消费市场。“从国际范围看,依据贸易转移效应,由于关税水平降低,都愿意在区域内进口商品,这些国家贸易量增加,无形中提供了一部分消费市场。”沈铭辉分析道。
有关数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和0.3%,这将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投资环境和契机。
沈铭辉介绍说,东盟和中日韩等国家不断地通过贸易便利化和自由贸易区实现东亚地区内市场的融合。
如果东亚共同体一旦形成,就拥有了世界上发达国家日本和逐步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个共同体内包括了世界上两大出口国,同时还拥有19亿人口的超大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可能导致美国、欧盟之外的另外一极,这对于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时刻关注亚洲风吹草动的美国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美国自然不愿置之度外。“美国一直就对于一切把它排除在外的亚洲小集体行动感到紧张,所以即便共同体只是个远景目标也会让它很担忧。因为,日本已经开始重新重视与亚洲的关系,它担心逐渐对日本失控。”沈铭辉分析道。
日本外相冈田克也曾公开建议东亚共同体的参加国是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应包括美国。“要是加上美国,那不就等于世界的一半都参与,这样会很不像样。让美国自己搞自己的吧。”日本的态度让美国不得不紧张起来,难怪美国国防部长盖茨造访日本的时候窝着一肚子“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胜湘教授对记者表示,美国希望参与东亚共同体,不想被排除在东亚共同体之外。但是现有成员对于是否接纳澳大利亚、印度以及新西兰都有分歧,对于美国同样是这样。
上述专家均表示,东亚共同体基于目前的状态基本上还处于口号大于实际意义的阶段,要真正实现东亚一体化还有许多难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