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重劃物流地 爭取交回棕地建屋

熱度84票  瀏覽2次 時間:2016年10月03日 09:06

【星島日報報道】橫洲收地風波,引發如何遷徙棕地作業問題。政府計畫在洪水橋新發展區作為試點,以層式物流大廈吸引棕地作業搬遷。據《星島日報》了解,規劃署最新決定併合多幅擬發展物流或後勤設施的洪水橋用地,令每幅用地從原來幾乎劃一的兩公頃,倍增至3.5至4.8公頃不等,以增加用地的實用率,爭取業界支持建議方案。不過,合併後可供使用的物流地皮,便由13幅減至9幅。

  洪水橋發展影響多達190公頃棕地,當中不少已改作貨櫃貯存、貨倉、建築物料、機器貯存、修車場、物料回收場、鄉郊工場等用途的新界鄉郊私人土地;為鼓勵業界搬遷,以釋出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當局在區內預留了24公頃用地作港口後勤、貯物及工場用途,又會撥出37公頃用地發展高增值物流及相關設施,早前已正式展開可行性研究,探討如何吸引棕地作業搬進多層物流大廈,希望以此作為搬遷棕地作業的試點。

  不過,業界普遍認為當局去年所公布的洪水橋建議發展大綱圖之中,每幅面積約兩公頃的物流設施用地面積大細,並不理想,若扣除連接各層的行車道,每幅多層工業大廈可利用的實際面積將會降低至一半以下,並不合乎經濟效益,建議將部分地塊合併,以便共用車道。

  據《星島日報》了解,規劃署已順應業界的主流意見,在最新公布的經修訂建議發展大綱圖上,擴展每幅物流設施用地的面積,從原來每幅約為兩公頃,倍增至約3.5至4.8公頃不等,以助物流業的發展及增加多層物流大廈的實用率。

  《星島日報》比對不同諮詢階段的建議發展大綱圖,留意到最新建議獲整合的物流用地,大部分位於現時廈村的祥降圍附近,其西邊的一幅大型用地最新由「三變二」,南面的一幅用地更吞併原來鄰舍休憩用地,得以擴大面積。

  值得留意的是,該區原預留一幅大型用地興建新圍污水處理廠,但最新已被劏成兩幅近5公頃的用地,供物流或港口後勤之用。不過,該區用地經大幅整合後,可供使用的地皮需要因此由13幅減至9幅。當局指,已了解到物流業所需要的各類型配套設施,有助下一步更詳細的規劃及制定物流業發展地帶的許可用途,亦留意到本港物流業為配合科技發展而不斷更新營運模式,會在詳細規劃時預留更大彈性。

  不過,業界並未完全「收貨」。香港物流協會會長陳鏡治坦言,用作接連樓層的行車道,一般需要佔用半公頃的用地,當局近年連批出3幅面積僅兩公頃的物流用地,到設施最近落成時才發現可用樓面不多,因此業界一直要求新批的物流用地面積可增加至約5公頃,「接近5公頃的,還可以接受,但4公頃以下的,日後租金卻肯定高昂,未必可以租出。」

  他估計,當局是憂慮面積過大的物流地乏人問津,亦相信經修訂建議發展大綱圖所提出的已是最後方案,惟有稍後在當局就多用途物流工廈進行詳細設計時,要求頂層部分注入更多不用「上樓」的運作設施,令行車道毋須興建至每一層,盡量提高實用率。他舉例說:「業界人士最理想是在工作地方學習,故一直希望未來興建的是綜合用途物流設施,提供物流學院、訓練中心和辦公室等,希望日後可利用樓宇頂層提供有關設施。」

頂:3 踩: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7 (3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67 (30次打分)
【已經有20人表態】
2票
感動
5票
路過
2票
高興
3票
難過
1票
搞笑
1票
憤怒
1票
無聊
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