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球经济如何从大稳定走向持续复苏
2009年,全球经济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滑坡,因此被冠以“大衰退”,但同样适合的名词也可以是“大稳定”。理由是,2009年的特别不仅在于世界经济的下滑,而且在于如何避免灾难。
12个月以前,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恐慌,使得金融市场几近崩溃。从工业产出到国际贸易,全球经济下滑得比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还要快。但是,这次经济下挫在几个月内便被遏制。大型新兴经济体率先并且快速重回增长。中国的产出尽管有所停滞,但并未下滑,去年二季度的增长如果以年率计算可以达到17%。到了去年年中之时,发达经济体(除英国与西班牙外)也重新开始增长,只有拉脱维亚和爱尔兰等几个反应迟缓的国家可能仍处于衰退中。
经济衰退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打击。经合组织国家(OECD)的平均失业率几乎接近9%,美国衰退开始更早,而且失业率翻了一倍,达到10%。某些地区多年降低贫困的成果付诸东流。疲弱的经济、食品价格的高企,使最贫困人群受到双重打击。然而,由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型并且人口众多的经济体恢复增长,新兴世界在此次危机中总体表现要优于1991年那次经济衰退。对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大衰退”并没有那么严重。
经济快速复苏的成果得来并非必然,而是由于各国政府在危机时做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行动最快的反应。各国政府向摇摇欲坠的银行注资并提供公共资金和担保,形成数万亿美元的保护网。
而且,各国政府都一致实施财政刺激,各国央行纷纷消减利率,有的大型央行还显著扩张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这些不寻常的积极行动阻止了恐慌的蔓延,给予金融系统支持,并抵消了私人需求下降的影响。尽管对上述措施有负面评价,但若非如此,“大衰退”将可能变成“大萧条”。
稳定而脆弱
可是,好消息也就这么多了。坏消息是,如今经济企稳虽然可喜,但却十分脆弱,令人担忧。原因是,第一,世界需求仍依赖于政府支持;第二,巨大的公共支出掩盖了老问题,同时派生出新的不稳定因素。资产价格仍在下降的地方还是多过上升的,比如奥地利将海波集团(Hypo Group)国有化就表明,银行业压力仍存。
尽管美国大银行提前偿还公共资金等情形是较明显的成功标志,但是这会使人容易忘记经济复苏仍然是在靠政府支撑。除了一些企业再库存化的短期效应外,世界需求的反弹大多出自各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从中国政府引导的大量投资到美国以刺激经济导向的花费,目的都是如此。如今大型新兴经济体复苏迅速,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只是避免了重陷衰退。
而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这种差异仍将继续存在。发达国家需求依然不振,那些家庭负债过度及银行系统崩溃的国家尤为如此。尽管大家都在谈论去杠杆化的问题,但美国家庭的负债与收入之比较最高峰时仅仅略有下降,与十年前相比还高出约30%。英国与西班牙家庭负债率调整得更少,所以私人支出持续疲软的可能性更大。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负担上升,发达国家政府将很难继续通过借债来进行补偿。这将使得它们与运转更好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扩大。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心希腊的违约可能,而欧元区其它国家也面临着危险。甚至美英两国的借贷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新兴经济大国则面临着相反的问题:由于各国政府选择、或被迫长期实施过于宽松的融资政策,造成了资产泡沫以及其它经济扭曲的危险。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与构成让中国令人担忧,而流动性过剩和政府拒绝让人民币升值,已经影响到其经济向消费转型。但是,由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宽松,新兴经济体即使有意愿,目前也很难实行紧缩政策,否则将引来更多的投机性外部资本。
需要谨慎行事
全球经济能否从“大稳定”平稳走向持续复苏,取决于各国如何应对上述差异化的挑战。有些措施比较明显:人民币升值将加快中国经济重归平衡,同时减轻其它新兴市场的压力;削减中期财政支出的可信计划将降低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的风险。然而,这需要真正的权衡协调。因为发达国家现在收紧财政开支将扼杀经济复苏,但是对美国国内经济合理的货币政策将增加新兴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这就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在实施正确的退出策略时的巨大困境。更为糟糕的是,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更为严厉的政治背景。正如英国对银行红利征税所反映的,由于对银行家和国家拯救银行计划使得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状况堪忧,人们的愤怒情绪正在上升。在美国,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国会威胁;高失业率的政治影响意味着,贸易纠纷(特别是针对中国)正在变成更大的威胁。
总的来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悲观主义者预计,2010年可能会发生各种经济冲击,从国家债务危机(希腊国家破产?)到鲁莽的贸易保护主义(比如,美国对中国“不公平”汇率提高关税)。更为可能的情况是爆发更多次级的问题:债券收益率突然上升(大选前的英国),短视的财政决策(比如,金融交易税),或者减薪引起的罢工(英国航空公司已有征兆)。虽然与一年前的灾难相比,如今的问题可能会稍微有所弱化,但也足以弱化我们的新年之喜。
银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原版《投资者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