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Dyson亞洲總部——揭培訓人才秘訣

熱度356票  瀏覽0次 時間:2018年6月29日 09:12
Dyson吸塵機工程主管Kevin Grant表示,他每天都在解決問題,工作充滿挑戰性!

【星島日報報道】英國家電品牌Dyson投資三億英鎊以上,在新加坡創業產業中心開設亞洲首個科技中心,匯集硬件、電子和軟件人才,在各個研發實驗室研究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流體動力學等,提升產品質素。小記有幸獲邀前往參觀,除了解人氣吸塵機的摩打製作外,亦發現品牌培育專才的秘訣。

小記此行隨傳媒參觀團來到新加坡,親訪Dyson亞洲唯一的科技中心。甫進入燈光通明的接待處,已見品牌最新型號的吸塵機、風筒和空氣清新機的解構模型,不遠處則陳列着各式產品,加上牆身印有品牌創辦人Sir James Dyson的名言,整體布局儼如一個小型展廊。

隨後小記逐一參觀中心內的各個實驗室,包括在滿布隔音設備的Acoustics Lab內,聲學及震動高級工程師Nicklaus分享如何測試及改良各款家電操作時的聲效。繼而前往流體動力實驗室,細聽流體動力工程師Johannes Verzijl講解如何令Cyclone V10無線吸塵機的氣流路徑更順暢,從而增強吸力。最有趣的是能跟兩位重量級工程師,分別是環境管控工程主管Dominic Mason及吸塵機工程主管Kevin Grant對談。Dominic已任職逾二十年,Kevin也服務了十三年,以為品牌大部分員工皆資歷甚深,細問下才發現Dyson整個集團的員工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六歲。

創辦人Sir James Dyson經常提出Disruptive Innovation(破壞性創新)的理念,思考模式要跳出原有的框框。Kevin分享,品牌十分重視培訓年輕人才,加強創新力量。回憶十多年前,他既愛數學和物理,又愛藝術和設計,後來入讀大學時決定選修產品設計。畢業那年Dyson於校內舉辦職業講座,讓他認識Design Engineering的工作範疇,繼而決定入行。

入職後Kevin主力負責吸塵機產品,「我每天都在解決問題,充滿挑戰性!」他表示,品牌給予年輕一代很多學習和提升技能的機會,「例如品牌設有James Dyson Foundation和全球性獎項James Dyson Award,鼓勵新一代設計工程師,提出解決問題的創新構思。另外還成立Dyson工程與科技學院,培訓優質工程師。」據知,學院行四年制,第一屆由八百五十名入學申請中選三十三人入讀,毋須付學費,一半時間上堂,一半時間實習,形式像半工讀的實習生,可於實習時賺取薪金和經驗,畢業後有機會受聘於Dyson,確保出路。

小記於中心內碰到兩位年輕職員,分別是設計工程師Teo Boon Sheng及軟件工程師Becca Bai,他們正與軟體研發主任Eugene Ranada交流意見,包括通過空氣清新機的手機應用程式收集空氣狀況之類的數據分析。Teo現年三十一歲,任職六年,Becca只有二十七歲,任職了兩年,他們分享公司文化就是主張交流意見,新人在任何工程如有新構思或方案,可隨時向上司提出,以解決問題。Becca入職後,公司更讓她體驗不同部門的工作,例如在市場部實習一天了解市場動向及趨勢,有助研發更切合用家需要的軟件。免費教學、鼓勵交流、加強工作體驗,就是Dyson孕育人才的秘訣。

Dyson的吸塵機在港人氣高企,早前Cyclone V10無線吸塵機甫推出旋即大受歡迎,事關其集塵筒一鍵打開的設計,像極空氣炮,吸塵清理變得更好玩。Dyson數碼摩打工程經理Yvonne Tan分享,成功關鍵在於全新「V10數碼摩打」做得更輕巧、更有力。此行小記有機會進入West Park工業園區的Singapor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entre參觀摩打製造工場,了解這個軸心改用陶瓷製、每分鐘高達125,000轉速度的新摩打生產過程。

小記獲安排參觀測試轉速、平衡軸芯、塑料部件與軸芯黏合、繞銅線等工序,明白到摩打雖小,工序卻絕不簡單的嚴格製作過程。

頂:15 踩:2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8 (10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2 (111次打分)
【已經有105人表態】
17票
感動
11票
路過
14票
高興
18票
難過
11票
搞笑
17票
憤怒
6票
無聊
1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