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完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考核指标
绿色GDP概念渐入人心。图为甘肃风电首个330千伏升压站工程日前在酒泉建成。新华社发(朱师良 摄)
日前闭幕的明确提出,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家表示,以往还没有如此明确地把转变增长方式与官员考核机制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上述内容,是此次中国经济工作会议的亮点之一,也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聚焦 1 抛弃“一刀切”考核指标 促结构转变
日前发生于安徽太湖县的一则新闻十分耐人寻味:一家被省环保局挂牌督办、应当依法关停的再生铝企业,最近竟然通过当地环保部门的环评审批,获准正常生产。在媒体对其曝光后,日前该企业正式停产。关于此事的原因,报道此事的媒体记者说:由于安徽太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招商引资非常难,招来的大多是江浙一带限制或不准发展的企业,环保部门的态度不言而喻:不否决重污染项目,对环境有影响,但否决了该项目自身则难保。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曾有一位地方官员抱怨,“谁按科学发展观办谁是傻瓜”。这正是“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在作怪。顶着GDP政绩考核的压力,对GDP和税收增长作用明显的重工业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眼里的“香饽饽”,由此也就造成了只重收益不考虑成本的短视行为。
在中央党校辛鸣教授看来,导致官员对发展理解偏差的是狭隘的利益算计与不全面的考核使然。“在原有的干部考核体系下,要推行科学发展观难度很大。”他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没有科学的方法,不能建立量化指标,导致只能把看得见的政绩作为考核指标。因此,亟须改变“一刀切”的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起科学化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应该在GDP前面加上‘绿色’二字。”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绿色GDP就是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政府做出减少碳排放量的承诺,取消工业考核指标,增加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并把这个绩效评价落实到地方。“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践绿色GDP了,据我所知,上海和江苏就把绿色GDP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
他进一步指出,除了绿色GDP指标之外,还应考虑纳入公共服务这一指标。“要将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质量反映到体系中,要引导政府把工作重点明显转移到民生改善上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官员的责任追究制度,有问题一定要问责。另外,在干部考核与升迁中,应加入任期稳定性要求。”汪玉凯说,一些地方官员调动过于频繁,使地方施政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他建议,应避免大量异地调动,要在考核标准中强调任期的期限,让干部稳定住,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
“归根结底,就是要将政绩考核统一到‘以人为本’发展观,按照发展的指标而不是单纯增长的指标来考核政绩。”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告诉《经济参考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