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美滙轉趨弱勢 香港迎及時雨
面對外圍動盪、資產跌價、消費疲弱,本港經濟深陷不明朗,貌似很難看見出路。不過,隨着美元近日急劇轉弱,在聯滙制度下變相讓港元也顯著貶值,可望為香港經濟帶來一場及時雨。任何地區的貨幣並非「愈強愈好」,亦非「愈弱愈好」,須視乎不同情況而定。在目前情況下,「弱港元」對於本港經濟至少有四大好處:一、增強旅遊業競爭力;二、抑制外遊趨勢;三、紓緩資產價格下跌;四、受惠於內地「放水」。
國際滙價近期出現大幅波動,美滙指數最低跌穿98點關口,較本年初的110點高位急瀉11%。與之相對,以日圓、新台幣為代表的亞太區貨幣則顯著升值。尤其是新台幣(兌美元)滙價在短短兩日內曾暴漲10%,一度在寶島內部引起恐慌情緒,令人擔心該經濟體的製造業競爭力受損,恐將「大出血」。
對於這趟美元急貶,各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最主要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就關稅問題放軟姿態,令市場減輕對美國通脹的憂慮,將讓聯儲局有更大空間減息。另外,有些論者從更宏大視角出發,認為「弱美元」實屬所謂「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亦即傳聞中特朗普經貿政策的總方針)關鍵一環;由此角度看,美元轉弱則未必只是短期現象,有可能是長期趨勢。
無論如何,在聯繫滙率制度下,「弱美元」亦意味着「弱港元」,對於香港經濟有如久旱逢甘霖。事關本港經濟及資產市場分別自2019年及2021年起走下坡,在此情況下,原本應該減息放水、讓貨幣貶值,以刺激經濟。可惜本港並無獨立貨幣政策,鑑於港元掛鈎美元,適逢美國於2021年後通脹飆升,聯儲局加息冷卻物價,港元也被迫跟隨升值。香港經濟就像一個體虛脾弱的病人,理應飲用滋補湯水,卻被醫師處以寒涼藥劑,結果難免「衰多幾錢重」。
港元貶好處多 助重振旅業
隨着美元和港元轉趨弱勢,香港經濟可望終於迎來合適的藥方。在現時情況下,「弱港元」至少可帶來四大好處:一、增強旅遊業競爭力。本港旅遊業近年深陷頹勢,除了與行業定位、景點吸引力、服務水平等因素有關,另一個關鍵原因無疑是「港元太強」。舉例說,人民幣兌港元滙價由2018年的1.25水平,到去年最低跌至1.06,累貶逾15%,這意味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愈來愈貴」,就算食一碗雲吞麵、一碟叉燒飯,用人民幣計價也所費不菲,難怪愈來愈多人選擇「窮遊」,這情況在歐洲、東南亞等其他旅客身上其實也大同小異。正因如此,假若港元「由強轉弱」,將有助吸引更多外地遊客來港旅遊及消費。
買樓成本降 吸引內地買家
二、抑制外遊趨勢。本港消費市道近年蕭條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市民愈來愈熱中於出外旅遊。皆因在港元強勢之下,從港人角度看,絕大部分外幣(除了美元)都顯得愈來愈便宜,亦代表出外「嘆世界」愈來愈划算。相反,隨着港元轉弱,市民外遊意欲理論上將受到抑制,更多人選擇留港消費,有利於「肥水不外流」。
三、紓緩資產價格下跌。港元強勢除了令本港的雲吞麵、叉燒飯顯得「愈來愈貴」,同樣受影響的還有物業資產。例如對內地買家來說,由於人民幣兌港元持續貶值,變相令他們在港買樓成本顯著增加。另一方面,部分港人覺得英國樓、日本樓愈來愈「抵買」,寧可選擇在外地置業。因此,倘若港元走勢逆轉,一定程度上將有助支撐資產價格。更重要的是,聯儲局未來若加快減息,將為本港樓市帶來更直接刺激;同時也能減輕供樓人士負擔,再加上正向財富效應,將對消費市道構成助益。
四、受惠於內地「放水」。更宏觀來看,「弱美元」不只對香港有利,亦將為中國內地貨幣政策帶來更大空間。事關內地近年經濟放緩,當局始終未敢大力「放水」,最主要是擔心人民幣貶值過急,恐會加劇資本外流;但隨着美元轉弱,人民幣獲得「保底」效益,中國有條件加大「放水」力度。例如人民銀行剛於周三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兼減息(0.1厘)」,可說是精準地把握了有利的國際貨幣市場形勢。當中國內地加強刺激經濟,本港經濟自然亦可間接受惠。
當然,任何地區的貨幣並非「愈強愈好」,亦非「愈弱愈好」。「弱港元」也將為本港帶來潛在的代價和風險,包括相當於令全港打工仔「集體減薪」(港元的國際購買力下降),亦可能加劇通脹壓力(進口貨物成本上漲),甚至再次造成資產市場過熱(就像2008年後美國QE帶動本港樓市飆升)。
不過在現時情況下,相對弱勢的港元對於香港始終是利大於弊。同時值得留意,國際滙市繼近日急劇波動後,目前走勢尚未清晰,隨時都可能逆轉。中長線而言,或許要看所謂「海湖莊園協議」是否真的存在以及能否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