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回收率持續下跌,去年更是自○一年以來低位,回收率只有三成半。其中廢電器和電子設備及金屬的回收率仍保持八至九成,但廢紙和廢塑膠回收就下跌,尤其塑膠回收率跌至一成一。有回收商表示去年石油價格下跌,拖累廢塑膠價下滑,加上需求減少,廢塑膠無人收,雖然最近稍為回升,但情況仍相當嚴峻,期望政府提供誘因回收廢塑膠,並且盡快推行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否則難扭轉局面。
去年棄置堆填區的廢紙和塑膠都有增加,而且兩者回收率都下跌,紙類回收率由二○一二年的六成三,持續降至去年只有五成二;塑膠回收率亦由一二的三成二,急挫至去年只有一成一,情況驚人。連同金屬和廢電器和電子設備等,去年本港回收量為二百零三萬公噸,按年減少百分之一,當中九成八出口往內地和其他國家作循環再造,為本港帶來四十六億元出口收益。
環保署指油價跌有影響
環保署解釋,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生產商寧用新材料而不用再造物料,削弱循環再造物料需求,加上周邊地區對回收物料的進口管制更嚴格,亦有一定影響,而紙類和塑膠回收物料的市場需求持續疲弱。
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近年塑膠回收大減,去年尤其嚴重,塑膠回收價每噸跌至六百至八百元,主要是石油價下跌,「一噸舊料(廢塑膠)只需四千元,新料就五千元,兩者相差不多,當然用新料,影響舊料需求,無人肯收。」
他指近半年石油價回升至五十美元一桶以上,新塑膠料價升至每噸八千至九千元,拉遠同舊料差距,令廢塑膠需求稍為回升,回收價亦升至每噸一千元。不過他指回收處理清洗和破碎成本達三千多元,「其實無乜得賺,甚至蝕住做。」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亦指,整個回收政策不全面,長遠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才令市民和業界增加誘因回收再造。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