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逆流之舟 — 香港龍舟隊划向全職的一個夢
【體路專訪】「入、拉、抽、回!入、拉、抽、回!」每逢周末的城門河,划槳聲、叫喊聲和鼓聲此起彼落。不論河水是順流還是逆流,龍舟上的划手們也一直向前推進。一班香港隊代表與龍舟愛的故事,又豈止是電影中因裁員、因罷工而「上船」般簡單?
龍舟是香港的傳統節日活動,但普羅大眾卻未必將它與運動拉上關係。然而一班運動員每日兩個多小時一划一扒,就是希望將龍舟扒進全職之列。剛過去的印尼雅加達亞運會正正是香港龍舟的踏腳石,要將這盛極一時的運動逆流而上,由新一代扒回高峰。
只有我自己贏的話不能分享喜悅,和隊友一起歡呼的感覺很爽!
「我小學時已經看爸爸划龍舟,到8年前開始在大埔跟隨漁民划。」眼前的李卓賢(卓賢)兩臂健碩,明顯經過長時間的力量訓練。會接觸到龍舟這種傳統運動,也全因父親與漁民十分熟絡,「我爸爸以前的公司也有一隊高水平的龍舟隊,而且也與漁民一起划,所以我到14歲時也開始跟他們一起操。始終龍舟對漁民來說比較普遍,所以我也沒想過試其他水上運動。」
李卓賢受爸爸感染下,愛上龍舟。
身旁的U24港隊隊友姜梓樂(阿樂)的過去就平凡得多,與很多學界運動員一樣,也是從校隊這個最普遍的途徑開始上船,「中一那時與同學『傻傻吓』報名,一划便划了6年,因為和朋友一起練習比賽,即使有贏有輸也很喜歡那份團結的感覺。」「阿樂」就讀的香港航海學校要求學生必修帆船、滑浪風帆和獨木舟,但他卻始終獨愛望著那個龍頭一直划,「雖然其他項目的成績都不錯,但只有我自己贏的話不能分享喜悅,和隊友一起歡呼的感覺很爽!」兩人年中一同加入港隊,接受比區隊、校隊更嚴格的訓練,「在港隊所用的技巧更高,拉水更水令爆發力也要很強,每下都做得足變相也令體能負擔很大。」再看看「卓賢」臂上的二頭肌,光是想像也感受到那種累。
姜梓樂喜愛望著龍頭拚力划艇的感覺。
拼了所有 斷氣方休
那邊廂的小將因家庭學業而划龍舟,這邊廂的龍頌文(阿龍)上船的原因是為了克服癌症。「23歲那年我得了癌症,做手術後醫生也說我不能再做劇烈運動。但我就是不認輸想試一下,一試便愛上了那種快感,由29歲划到現在50歲了。」這廿年來,「阿龍」的癌症未曾復發,更在2年前加入40歲以上港隊挑戰去年的世錦賽,「曾經有個教練問我,到了這個年紀還有多少機會代表香港?而且我想為其他病人做個榜樣,也為香港和龍舟做些事。」最終O40龍舟隊雖然未能在世錦賽奪牌,但仍能成功趕在頭號勁敵新加坡之前完成賽事。
力都已經出盡了,但船還像不動如山似的,這就是最辛苦的一刻。
龍頌文為了克服癌症,划上龍舟之路。
為了備戰世錦賽和亞運等大賽,龍舟隊每周會有至少4課操練,兩小時的訓練先以5至6公里的航程作熱身,再針對未來的比賽練習。換言之,每個划手每星期至少要划上20多公里的航程,「最辛苦的是快完時已經出了很多力,但還是繼續燃燒最後的能量。」划了龍舟4年的李欣欣(Yanyan)對「阿樂」的這番話也深表認同,「力都已經出盡了,但船還像不動如山似的,這就是最辛苦的一刻。」
衝出這裏 憑我身軀
Yanyan 2014年由龍舟總會的員工搖身一變成為運動員,為的和「阿龍」一樣就是一個比賽機會,「最初是為了去阿德萊德的世錦賽而入隊,怎知遲了一年才能參賽。那年中間也有想過繼續練下去與否,但知道還有其他比賽,當然要堅持下去。」堅持,為Yanyan和隊友杜佩琪(Peggy)帶來參加亞運的機會,最終在200米及500米龍同樣位列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