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長不及預期: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
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及內需疲軟之下,中國經濟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低於預期。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7-9月期間,中國GDP同比增速為6%。此前市場對第三季度的增速預期為6.1%。
中國經濟增速目前已經是近三十年來最低水平。儘管中國政府一直試圖通過減稅等政策支持刺激經濟,但這項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進一步低迷。
中國政府對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為6%至6.5%。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或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從日用消費品到機械產品,中國對全球不同商品的大量需求對各國經濟增長都有支持作用。
有分析人士擔憂,中國經濟增速迅速放緩可能會給本已低迷的世界經濟增添衰退風險。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會在接下來數月間繼續增加。
他表示,雖然中國官方可能會出台更多政策支持經濟發展,但要想真正見效需要時間。
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去年開始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戰一直如火如荼,這給中國經濟與消費者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同時非洲豬瘟蔓延等內部問題也讓通貨膨脹加劇、國內消費萎縮。
由於貿易糾紛不斷、中國內需疲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周將中國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由6.2%下調至6.1%。
另一方面,中美之間也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本月初兩國之間已經達成「第一階段協議」。
中國政府試圖通過減稅及增強金融系統流動性扶持經濟發展,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國債務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在出台刺激政策方面已經變得更加謹慎。
這份數據經濟數據意味著什麼?
卡裏什瑪·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 BBC亞洲商業事務記者
現在任何對中國經濟數據的分析都會伴隨一則警告: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實際數據比我們看到的要低得多,但你應該注意的是,這是經濟發展的軌跡,也是政府釋放的信號。
中國增長數據低於市場預期表明,這個經濟體遭受的打擊超過許多人的想像。
有跡象表明,這些數字應該讓人擔心。本周早些時間,中國總理李克強罕見警告地方官員,要求他們必須「確保」完成今年增長目標。
中國經濟正面臨三個方面的打擊: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國內需求放緩以及非洲豬瘟給豬農打擊沉重等國內挑戰加劇。這些因素也推高商品價格增長。
中國經濟放緩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這些挑戰給試圖控制經濟放緩的決策者帶來了新的難題。中國的政治穩定取決於經濟安全。在過去四十年中,共產黨做到了這一點,現在他們的壓力在於是否能繼續履行這個契約。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