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港貨是買信心走私活動難減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水貨客走私活動困擾本港多年,更引發中港矛盾,有內地專家認為,「水貨經濟」早年有助內地經濟和技術發展,但隨着關稅下調、跨境電商興起,對「港貨」的需求將漸下降,認為數年後走私活動將大減,但本港學者認為,若內地貨品質素、食品安全未能提升,「港貨」走私活動仍難減少。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澎表示,內地商品流通環節較香港複雜,不少貨品有幾級批發體系,層層瓜分利潤後才售予消費者,令商品價格較高,加上不少進口貨要徵收關稅,因此同一貨品在中港兩地存在差價,走私水貨因有利可圖而出現。
內地專家:水貨經濟是雙刃劍
走私水貨雖然違法,但彭澎說「水貨經濟」是雙刃劍,過往更有助推動內地經濟和技術發展,例如外國手機走私往內地後,「山寨廠」會拆解手機抄襲功能推陳出新,行業整體研發能力也提升不少,「原來沒想過中國會生產智能手機,現在有國產名牌了!」
隨着經濟發展轉變,彭認為未來關稅將持續下調,加上政府扶持跨境電商發展,內地對「港貨」的需求將續減,就算放任水貨客走私不予打擊,水貨走私活動仍將慢慢減少。
持不同意見的本港著名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內地人購買「港貨」,是買了一份信心,因此水貨走私活動會否減少,要視乎內地能否提升產品質素和食品安全,現階段難以斷言未來情況。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