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脈摶: 財信收購芝交所 政治障礙大

熱度181票  瀏覽13次 時間:2016年2月19日 10:16

撰文:陳可恩 圖片:法新社、東方IC美術:Ricky

美國芝加哥證券交易所(CHX)在其官網公告,接受由中國重慶財信集團為首的財團之收購,但交易仍須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的批准。成事的話,這將成為中資企業首次收購美國證券和商品交易所。

不過,由於交易所屬於國家象徵,或會遭到政治原因的反對,加上財信未曾有過營運交易所的經驗,收購前路充滿挑戰。

今次收購,並無公布作價。美國媒體估計,約為一億美元。交易如獲通過,最快可於今年第二季完成。交易金額不大,並非世紀大「刁」,但消息公布後,卻震動市場,全因今次進行收購的主角,是一間中資公司重慶財信。

重慶財信成立於一九九七年,早年專注於重慶的地產項目,其後則擴展至環保、金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等,並在北京、深圳、成都、香港、悉尼等不同地方設立區域性子公司。而財信集團旗下的財信發展,則主力發展金融,持有中新大東方人壽保險、安誠財產保險、重慶農村商業銀行(03618)、石家莊匯融銀行等。

蚊型規模

另一邊廂,今次收購的對象芝加哥證交所,則是美國的老牌交易所,成立於一八八二年,在最初的三十年,曾經是美國最大的證交所之一,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一九二九年經濟危機洗禮後,一蹶不振。

及至二○○五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准芝交所由非營利性股分公司,變為營利性股分公司,翌年由美國銀行、貝爾斯登、E-Trade和高盛共同持股,目前仍有少數股權由美銀、E-Trade、高盛與摩根大通持有。消息透露,這四個股東會在今次併購中同時售股。

現時芝交所共有八千三百隻股票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進行交易,上市公司總市值僅佔全美上市公司總市值百分之零點五,是美國各證交所中規模和權重較小的。該所的利潤,主要來自在該所上市股票收取的手續費,和上市股票的交易費。

如意算盤

雖然芝交所的市佔不大,不過成功收歸為囊中物後,財信集團便可涉足規模達二十二萬億美元的美股市場,並可以芝交所為平台,幫助更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市場消息指出,財信更考慮在中國西南部開設一間交易所,中美相呼應,似乎雄心勃勃。

至於芝交所方面,由於規模細小、市場競爭激烈,近年經營得十分艱難。美國是一個多交易所的體制,全國分為九個證券交易區,每個區設地區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區內各證交所和投資銀行等實行監督管理,並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所以美國過去曾經有數十個證券交易所,但經過不斷併合,現時只剩下十八間。

目前美國最主要的三大證交所,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交所,分別以大中型上市公司、小型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上市公司為特色。這些大型交所在資源集中下,發展規模愈來愈大。分析認為,未來美國各證交所可能會繼續合併,汰弱留強。

所以芝加哥證交所一直想找合作夥伴來對應挑戰,而由於今次財信承諾,收購後交易所將保持獨立運作,並基本保持原管理層及管理架構不變,行政總裁約翰.凱林(John Kerin)將繼續擔任芝交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故芝交所對併購十分歡迎。凱林談到:「經過對芝交所面臨的挑戰作深入考察和評估後,我們相信這一次收購最符合客戶、股東和行業整體利益。」

他同時指,隨新投資夥伴的加入,芝加哥證交所將得到所需的資金,來開展新業務計畫,並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則會向財信提供技術支援,且計畫讓更多未能符合紐交所上市要求的小型企業在其交易所上市。

政治考量

雖然整個交易對雙方都有得,但最終能否成事,還要等待SEC和芝加哥聯儲行批准。雖然有指從行業、公司規模和性質來看,芝交所並非美國重要、戰略性的資源,故交易阻力應該不大。不過,亦有分析認為,證券交易所往往被認為是國家象徵,所以有機會因為政治原因,合併遭到反對。

過去就有不少外資收購別國交易所的失敗案例,如二○一○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擬以八十四億澳元收購澳洲交易所,就因為擔心澳洲會失去國內主要交易所的控制權,結果很快被澳洲議會議員群起反對,最後由財庫部長出面,以不符合國家利益為由,予以否決。又如二○一一年德意志證交所擬以九十八億美元收購紐約交易所,亦受到美國國會議員力阻,最後由歐盟否決,理由是可能妨礙公平競爭。

當然,跨國結合也非全無可能,如二○○七年德意志交易所出資二十八億美元,成功收購美國國際證券交易所,當時曾引發轟動,被認為是證交所全球化的重大舉措之一。而港交所在二○一二年亦以一百六十七億港元,成功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部股權,成為港交所首次進軍海外市場。

前車可鑑

除了政治問題,分析亦認為,財信雖然從事金融業務,但與芝交所無直接關連,亦未曾營運過交易所,所以或會被視為收購意圖不明,面臨監管機構嚴謹審核。

近年中國經濟增長迅速,中國企業也不斷向海外擴展,早前普華永道發表的中國企業併購市場回顧報告就指,去年中國企業的併購交易數量與金額均創下歷史紀錄,當中交易達三百八十二宗,同比增長百分之四十,交易金額則達六百七十四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二十一。而在今年,單計一月,中企在海外就有八十二項併購案,總值約七百三十億美元。近期的併購以海爾集團以五十四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中國化工集團以四百三十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最為矚目。

不過,即使成功結合,亦不代表對企業發展一定有利,彭博近期就有評論文章指,中資大手進行海外併購,雖然是研究開發、培育品牌及建設銷售網絡的捷徑,可是,如果管理和定位失當,往往弄巧成拙。像八、九十年代,日本和南韓企業大手掃走海外品牌,便多數失敗收場,如Sony收購哥倫比亞影業,導致了慘重的經濟損失;之後三星收購電腦公司AST Research,亦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些公司最終要花上很多年時間和海外品牌融合、找到自己定位、並研發出屬於自己的出色產品,才能轉虧為盈。所以,中國企業瘋狂海外併購後,最終或者亦要經過一番轉折,才能得到美滿的成果。

如欲閱讀更多,請登入瀏覽 www.capital-weekly.com

頂:11 踩: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 (5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46 (61次打分)
【已經有47人表態】
10票
感動
5票
路過
8票
高興
5票
難過
5票
搞笑
4票
憤怒
6票
無聊
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