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复苏不能变成中国式增长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无其人
熱度26票  瀏覽3次 時間:2009年11月05日 16:41

政府强势拉抬、政府投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充当急先锋,是中国经济体制下的特有产物,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是根本做不到的,充分体现了此次经济复苏的中国特色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王小广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论点得到了统计数据的进一步支持。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呈明显加快之势,从第一季度的6.1%,到第二季度的7.9%,再到第三季度的8.9%;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环比连续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六个月上涨。国际统计局由此得出结论:2008年第四季度之后,我国国民经济明显表现出“经济增速下滑较快扭转,经济回升势头不断巩固,整体向好态势趋于明显”三大特点,2009年全年实现GDP“保8”没有悬念。

如果我国经济复苏的结论能够成立,那么,硬币的另一面同样不可忽视。

比照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经济复苏,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此次经济复显表现出下述特点:

第一,政府强势拉抬而非市场内在回升,是此次复苏的主要动力。2008年春季开始的经济增长放缓,再叠加上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市场活力到2008年秋季跌至低谷。随后,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重大措施: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宽松的信贷政策。巨额的财政支出和天量的银行信贷,给市场注入了充分的流动性,使投资逆市强劲增长。

第二,保增长再次强化了投资拉动,投资成为推进复苏的撒手锏。回顾我国近六十年的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我国实际上一直走的是一条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自不待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之后,市场机制逐渐得到尊重,但是政府投资始终不曾退出经济建设领域。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明显加强了投资的力度,最集中的体现就是4万亿投资计划。4万亿一半以上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就业、资本品消费的拉动十分明显。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充当了推动经济复苏的急先锋。4万亿投资中,半数左右的资金是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2009年年初以来,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投放的货币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央行官方网站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2569亿元,同比多投放965亿元。而从国有商业银行渠道流出的资金,又绝大多数流向了国有企业。正是凭借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企,成为了经济调整期复苏的主力军。

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一体的,是中国经济体制下的特有产物,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是根本做不到的,充分体现了此次经济复苏的中国特色。

第四,需求主要靠的是内需。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金融危机的深化和扩散,使得中国商品的外部市场急剧萎缩。由外部市场萎缩导致的国内产能过剩,主要是靠内需来消化的,此所谓“外需不足内需补”。当然,拉动内需方面,政府的支持功莫大焉。

第五,房地产业成了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利用房地产业推动经济复苏不是中国特有的。上世纪90年代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后,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就曾利用房地产业帮助美国经济迅速走出了衰退。但是,此次危机中,中国房地产业的急剧升温与别的行业增长乏力形成了强烈对比。危机爆发前,房地产业的调整就不充分。危机爆发后,大量的资金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的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迅速升温就势所必然了。因此,有人说,保增长事实上成了保地产。

第六,汽车消费对扩大内需贡献突出,所产生的消费量仅次于房地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1~8月,中国汽车销量一直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销售数量的上升,一方面同汽车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亦功莫大焉。比如:燃油税改革,大大节省了经济型乘用车的使用成本。1.6升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至少可为消费者节省几千元的费用。比如一辆售价10万元的车,购置税实际上是按照13万元计算的,购置税减半后,消费者至少可以节省6000多元。汽车下乡,对农民购买汽车提供补贴,给农用车和经济型乘用车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上述政策,对中低端汽车的销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就现阶段而言,中低端车又主要是国产汽车,因此,这对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是一个有力支持。另外,二级公路取消收费,也对所有汽车的消费都能产生刺激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政府强势拉抬的确能帮助经济尽快走向复苏,但是政府的拉抬是不可能持久的。从长远来说,更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让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一是政府的财力终究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无限期加大投入。二是政府投资的效率往往不高。用密尔顿·弗里德曼的话来说就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省钱,又办不好事。三是政府过度投资,容易扭曲市场机制,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增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应该靠市场需求拉动,民间投资的扩大和大众消费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们过去常说,中国经济发展靠的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但是此次经济复苏中,实际上只有一驾马车拉着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向前走,那就是投资(消费很大程度上亦是政府掏钱支撑起来的)。要保持经济持续复苏和长远发展,必须尽快转换思路。

第一,还市场以真正的压力,使企业有加快结构调整的动力。前段时间,政府对企业的保护稍显过头了。政府给钱、给政策,使得企业赚钱太容易了。即便如此,企业还不断向政府要钱、要政策,患上了政府依赖症。企业创新乏力、产业迟迟升级不了、结构调整始终推行不下去,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保护过多、企业压力太小有关。因此,下一步应该变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拉抬作用应该逐渐减弱。

第二,让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领域,给民间资本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让民间资本承担起投资主体的责任。“国进民退”应该只是经济衰退时期为拉抬经济复苏而采取的特殊手段,当经济逐渐走向复苏之后,应考虑使国家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把空间留给民间资本,让民营资本成为大资本,这是后危机时代必须做的功课。

第三,用法制化手段加强经济结构调整。依法进行宏观调控,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德国的经验就很值得借鉴。为了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地区结构政策原则》(1968)、《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1969)和《结构调整法》(1995),对调控和引导企业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运用市场机制,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让炒房等投机性行为的收益降下来。实际上,我国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收益是不低的,有人估算,可以达到15%。但是为什么企业还是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炒房等投机性行为收益更高,而且风险更低。为什么会如此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参与太多,市场机制被扭曲了。

第五,促进消费模式转变,挖掘内需增长潜力。我国内需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或模式)落后。因此,要增加内需,除了要增加普通民众的收入,让普通民众有钱花,还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即变以“吃住”为中心的封闭型消费模式为以“玩”为中心的开放型消费模式。中国居民消费中最为不足的是服务消费。服务消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公共服务投资不足而导致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落后及一些重要消费领域还存在较多的政策限制。以“吃住”为中心的消费模式,既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不经济,又使得居民对其他方面,特别是服务业的消费能力不足。同时,过度强调“吃住”的消费模式还是一种封闭性、缺乏创新的消费模式,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努力改变此一消费模式,转变为以“玩”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促进服务消费增长,特别是要鼓励旅游休闲业的发展。

当然,要完成上述转变是有很大难度的。一方面是事情本身很难,不管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还是提振内需,不仅需要政府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承担很高的风险,支付高昂的成本,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另一方面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那就是企业赚钱太容易,压力太小,不创新、不升级,照常可以赚钱,甚至赚得更多,它们凭什么还要去冒风险、费精力、花成本去搞创新、搞升级呢?

(编辑 张由存)

房地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1 踩: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1.83 (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1.13 (8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