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张村样本:整村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无其人
熱度98票  瀏覽3次 時間:2009年10月19日 09:07

陈辉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合肥张村进行了“整村土地流转”,把近万亩土地承包给了一个蔬菜加工公司,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深加工。

按照约定,该公司每亩土地年租金650市斤稻谷(按当年市场价折算现金给付),同时公司从本村雇用工人,工资按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价格给付。对于这样的条件,大多数村民都表示满意。在村委会的动员下,2009年初完成整村土地流转。

今年8月中旬,笔者一行三人对该村进行了调研,我们关注的是,土地流转后整体村民的生活适应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公司用工量有限,村庄剩余劳动力激增,许多家庭收入减少。

整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家庭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那些全家在外打工或以打工收入为主的家庭,流转对他们十分有利。而对于土地收入仍占很大比重的家庭,流转后如果不能及时就业,家庭收入将受较大影响。

据村干部介绍:当初公司计划建立四条生产线,加上蔬菜种植,基本能消化本村因土地流转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公司尚未熟悉本地水土,经营也在摸索,只建立了一条生产线,导致许多农民在家“闲得慌”。 据村干部讲,本村2600余人,除去本村务工、外出打工和在家经营副业的,目前还有近1000人待业。他们都是“留守”的人,在家照顾小孩或老人,以前有土地,就可以获得田里的收入。虽然现在不种田也能获得每亩近600元的租金,但整天在家无事可做也非常不习惯。村民表示,如果公司经营仍然没有起色,大家不能尽快进入工厂做工,真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大部分农民并不适应“工人”的生活。

对于那些有幸可以在工厂上班的人,工作也并不轻松。目前工人有两种,临时工和合同工。临时工主要是在户外劳动,种植蔬菜,插秧、施肥、打药、收割,每个工10小时,赚40元左右,但因为不稳定,又辛苦,许多人不愿意干。合同工近100人,以40岁上下的女性为主,在车间流水线工作,分白班和夜班,每班12小时,每月赚1200元左右。合同工虽然稳定,但是因为考勤比较严格,工人都抱怨“不自由”。有一个中年妇女表示,以前种田多自由,起床、下地时间自己定,不像现在,什么都是别人管着。很多人对上夜班也很不习惯。还有村民抱怨:算得精细点,每个小时才三四块钱——工资太低,根本就不如种田。

第三,老年养老问题突现,这是现在村委会最重视的问题。

村干部说:土地流转对老年人生活影响最大,老人养老保险显得更紧迫了。以前60多岁的老人依然可以下地干活,儿女给些零花钱,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土地流转后,老人并不能进入工厂做工,因为工厂并不雇用6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们生活的独立性更弱了,更要依靠子女。目前,代际关系也有紧张的趋势,毕竟以前能够在农活和副业上有所贡献,而现在的老人越来越成为“负担”。另外,老人精神生活的问题也不小,以前可以靠在田里干活打发时间,现在无事可做,真是“闲得慌”。

第四,村民生活的市场化程度更高,许多家庭消费压力大。

村民说,在以前,米、菜、油等都不花钱,现在大不同了,什么都得靠买,还得买煤气,什么都贵。访谈过程中,村民普遍表现出这种情绪,表达着他们更加依赖市场以及日益增长的消费压力。

以上四个方面,只反映了整村土地流转后,农民生活的某些侧面。有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如用工不足、工资低和剩余劳力转移,可能伴随着蔬菜公司的发展而解决;有些问题如养老、生活依赖市场等,则是因为土地流转本身而引发出的新问题。

既有的小农经济,是一整套社会生产制度安排。土地流转在改变了传统人地关系的同时,也重塑了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说,整村土地流转,一定要考虑本地本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实施过程中,也要确保农民权益的保护,搞好养老保险、社区建设等配套改革,确保农民生活平稳过渡,减少他们的生活不适应症。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3 踩: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2 (34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3 (31次打分)
【已經有25人表態】
2票
感動
2票
路過
2票
高興
2票
難過
2票
搞笑
8票
憤怒
5票
無聊
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