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貿易規管 逾9成人不了解

【經濟日報專訊】港人「不食翅」的意識漸強,但原來大部分市民不知道市售魚翅名稱是屬於哪個品種,有調查發現,逾9成受訪者不了解鯊魚貿易規管,反映貿易規管「離地」,促政府設立標籤制度,讓消費者得知魚翅的瀕危程度。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魚翅貿易城市,2016年入口魚翅高達5,700噸,當中三分一屬瀕危鯊魚品種,佔全球鯊魚貿易逾半。香港護鯊會委託中大在本月6至10日以電話訪問803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調查發現,77%市民表明不會購買瀕危魚翅產品。不過,僅1.9%市民知道香港法例規管的鯊魚品種數目,其餘91.1%市民直言不知道,亦有6.8%市民答錯,顯示市民有意識避免購買瀕危鯊魚產品,但並不了解政府規管措施。
雙髻鯊瀕危 港1年消耗65噸
香港護鯊會項目統籌古偉牧指,現時魚翅銷售名稱與鯊魚名稱毫無關係,以香港三大市場常見品種之一的「春翅」為例,原來是來自「雙髻鯊」或「錘頭鯊」(Hammerhead);但到海味街銷售時則叫春翅;而在酒樓則稱「雞燉翅」(見表)。
該種鯊魚在2014年被列為瀕危物種後,香港市場仍消耗65噸;以每公斤市值1.2萬元計,65噸共值近8億元。
同品種不同名 憂成抗辯理由
調查亦顯示,有30%市民答中雙髻鯊是瀕危品種;但當問到春翅是否瀕危時,同一班受訪者只有8%人答中。
古偉牧指,同一品種有不同名稱影響市民認知,阻礙市民分辨瀕危鯊魚,亦擔心長遠會成為不法商人的抗辯理由,「走私被捉到大可以講不知道春翅是瀕危品種。」建議政府在通過《保護瀕危動植物條例》的修訂工作後,開展本地鯊魚產品的標籤安排,標籤魚翅所屬品種的瀕危程度、品種名稱及來源地。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