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潮催生「無用階級」

熱度107票  瀏覽6次 時間:2020年5月30日 19:13
Image description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新型冠狀肺炎在爆發第二輪疫情陰霾下,不同地區陸續公布最新就業數據,不出所料哀鴻遍野。

二戰後最高失業率

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4月失業率飆升至14.7%,為二戰後最高,財長姆欽預告,有機會惡化至25%,相當於三十年代大蕭條;在香港,失業大軍突破20萬,第二季失業率創逾十年新高,達5.2%。

4月初,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預估,全球今年第二季失業人數達1.95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33億勞動人口,27億受「封鎖」措施影響,足足達五分之四﹝圖一﹞──例如連續兩年榮登《財富》雜誌「最佳僱主」的希爾頓酒店,6.2萬直接的僱員原本福利豐厚,比一般打工仔享受更育兒假;數萬員工突然被停職,結果一周內,美國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急升1000%!

Image description

「這次疫情令更多人淪為『不穩定無產階級』(the precariat)。」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研究員史坦丁(Guy Standing)接受本刊電話訪問時表示。

危險階級正在壯大

他口中的「階級」介乎長期失業與就業間,工作通常是暫時及臨時性質,工時、工作內容及地點都經常變動,收入不穩定,難言滿足感,更遑論升遷,連未來收入能否增長都無法預計,可想而知是多麼缺乏安全感(security),史坦丁形容這種狀態就是過着「很零碎的生活」(bits-and-pieces lives)。

Image description

這批人正在大量湧現。ILO最新4月報告中,便顯示全球近12.5億人,極可能面臨裁員及減薪等,其中發達地區受疫情衝擊尤甚﹝圖二﹞。史坦丁補充,其實自九十年代以降,不止發展中國家,「非正式就業」已在世界蔓延,現時全球已有超過半數、高達20億人﹝圖三﹞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過去30年,史坦丁專注研究勞動市場,並且是「基本收入」的著名倡導者,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顧問,還有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勞動力市場政策委員會研究主任等公職。十年前,這位左派經濟學者已經著書指出,這個新興階級屬「危險階級」,可是無論左派定右派,傳統政黨都缺乏回應能力,單純創造就業機會、提供體面工作並不能疏導;

Image description

事隔十年,「不穩定無產階級」人數有增無減,史坦丁向記者重申,這個「21世紀最大的群體」已經是全球普遍現象,強調並非只有低技術、新移民才會淪為這個階層,相反「增長最快的是年輕高學歷人士!」

他說:「這批人從大學畢業,長輩從小到大都告訴他們,只要努力讀書,將來會有前途,有穩定收入及社會地位;豈料,現實是很少人能夠成功。」

史坦丁不忘補充,今次新冠肺炎衝擊就業,將進一步壯大這個階級,當中「很多都接受過良好教育」。即使回到香港,從報道已經可見,許多人都在疫境掙扎求存,具大學學歷的空中服務員就因航空公司裁員,轉行從事「步兵」(送外賣),投身近年崛起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

當然,只要留意新世代就業風氣,自願成為「斜槓族」(slash)及「飛特族」(freeter)同樣大有人在,甚至是大勢所趨。

「上一代通常是受薪階層(salariat),獲得就業保障,可享養老金及有薪病假等,但他們都很清楚,其子女將無法躋身此列。」史坦丁表示,人們心目中的「中產階層」在大幅縮小(shrinking enormously),「連日本上班族』(salaryman)都不能幸免」。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終身聘用制」舉世聞名,絕大部分白領階層,一輩子都待在同一間公司,擁有極高就業安全性;但這種制度已經破滅,史坦丁曾經著述:到2007年,認為自己「以股東為重」的日本企業增至40%,相反「以員工為重」則跌剩13%。

職銜通脹與垃圾工

其實種種問題,早在2008年已經浮出水面,只可惜當年還是用「金融手段」了事,結果勞動市場變得更支離破碎──其一、金融海嘯後,美國許多企業將正式員工,改為臨時合約,削掉他們的健保及有薪假等福利。

但哈佛商學院教授蘇切爾(Sandra Sucher)表示,許多美企在2007至2009年直接裁員後,發現重新招聘很受罪,所以今次調整策略,改放無薪假或停薪留職,連高管都不例外!歐洲公司減薪留職更普遍,德國及法國就分別有縮短工時(Kurzarbeit)及部分失業(Chômage partiel)方案。

其二、史坦丁發現,2008年後「職銜通脹」愈趨普遍,原因是公司無法幫員工加薪,所以只能滿足一下他們的虛榮心!結果,企業組織結構,走向扁平化同時,空泛職稱卻數量爆增,動輒就是「某某總監」,乍聽下還以為是「重量級」職位,史坦丁卻批評「華而不實」:聽起來可有可無,反過來也可以說那些員工都是可有可無。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下,全球企業精簡架構、縮減人手外,部分崗位已經逐漸由機械人取代——例如這場「戰疫」的最前線隔離病房內,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及中國都開始應用機械人。

疫情起催化作用,往後利用高科技替代人類是大勢所趨﹝圖五﹞。疫症爆發前,國際智庫The Millennium Project已經預測,全球失業率到2050年,將會升至24%﹝圖四﹞,因為到時很多程序,已經可以自動化;亞太區方面,最首當其衝,就是住宿及飲食服務業。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再說早在2013年,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已經發表〈就業的未來〉報告,計算出未來20年哪些工作有可能被電腦取代,結果顯示美國高達47%工種屬高危,電話行銷及保險業,到2033年失業風險,更高達99%!

提早「打機度日」

儘管牛津團隊很「勵志」提出,未來很可能會出現許多新工種,需要繼續由人類處理;但著有《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都很現實地質疑,若然保險從業員或收銀員,人到40歲中年失業,叫他們再培訓、轉戰虛擬世界是否可行,再說人類學習期有局限,很大機會趕不上科技發展。

這並非天方夜譚,連極需要創作力的音樂家,現時的電腦程式,已經能夠譜出令聽眾誤以為是巴哈的樂章,連藝術這座「聖殿」都保不住,人類被演算法徹底擠出就業市場之時,哈拉瑞預視,世界將會只剩下兩類人:

一類是掌握強大演算法的極少數特權精英階級,他們有技術能力將自己升級為「超人類」,從身體、情感到智力凌駕一般人類;

另一類則是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這群人再沒有任何經濟、政治及藝術價值,對社會繁榮都沒有任何貢獻,淪為無工作階級,哈拉瑞稱為「無用階級」(Useless Class),因為他們不只失業,而是無業可就。

對於社會來說,這群人是多餘的,但由於科技能夠創造財富,相信足夠餵飽他們;不過,他們心靈則會無比空虛,也無法自我實現,在現實世界永遠得不到滿足;

那時候,人類還可怎樣度日?哈拉瑞的答案,就是「靠藥物及打機」——唯有在虛疑世界,才能夠得到刺激、投入情感,結果整天活在虛實之間……回到現在,電玩《動物森友會》成為全球居家隔離爆買產品,疫情已經預演未來?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6月號《無痛失業》

頂:6 踩: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2 (42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1.03 (29次打分)
【已經有26人表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