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千万套保障房 专家称五年实现住有所居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互联网   發佈者:热心作者
熱度314票  瀏覽3次 時間:2011年1月07日 09:56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房地产市场无疑是2010年中国经济当中最受关注的部分,而保障房建设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仅去年一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

  过去的五年是住房保障建设进展迅猛的五年,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国解决了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而2011年将是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速的一年,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达1000万套,对这1000万套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我们该如何解读?下面我们来连线经济观察员马光远先生:

  1000万套每年 五年后就是1.5亿人住房解决

  主持人:今年保障房建设的目标是1000万套,这1000万套对老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

  马光远:一千万套是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投放量最大的一次,我觉得应该以公共租赁房为主,当然,比如经济适用房可能还在建,还有廉租房、两限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这一千万套如果建成的话,按照三口之家来说的话,基本可以解决三千万人的住房问题,这次投放量来讲是相当大的,如果按照这么一个建设规模的话,在3-5年之内,比如说到十二五期间,我们差不多可以解决1.5亿人的住房问题,如果说1.5亿的住房问题一旦解决了的话,我觉得最起码来可以实现住者有其居有这么一个目标,整个中国的住房结构应该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

  常住人口将成为分配保障房参照目标

  主持人: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但是,许多人表示保障房还是遥不可及,特别是非户籍人口,选择有限。您认为新一轮保障房的建设和配置过程,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马光远:保障房建设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打破户籍限制,也就是说目前整个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结构的问题,城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肯定要分配给自己的户籍人口,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来大量的保障性住房是跟户籍挂钩,而不是跟常住人口挂钩的关键问题,如果说未来我们主要建设一些公共租赁房,以常住人口作为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凡是居住在某一个城市的人,比如说三年也好,五年也好,只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地有税收贡献,他就应该享有这样的住房保障的一个指标,这么一个目标应该讲在十二五期间是可以实现的,目前的整个公共租赁房探索的一个方向就是跟户籍脱钩,而且我们看到包括在重庆、上海公共租赁房的分配已经打破户籍限制,已经探索向非户籍人口分配住房,所以未来我们整个保障性住房,包括随着户籍改革的进程,常住人口可能会成为在分配保障性住房一个最主要的参照指标。

  解决资金 推进立法 建立专门机构

  主持人:很多人担心开始的大规模保障房建设会成为少数强势群体侵占公共资源的“盛筵”。我们该如何从源头上规避产权界定问题?

  马光远:之所以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现在很多人担心会成为少数权贵分配公共资源的一个盛筵,那么最大的根子当然是保障性住房太少,如果说保障性住房在整个住房结构里面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话,那么它不可能成为少数人强占公共资源的一个工具,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肯定是要保障投放量,但是我们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制度层面有三无问题,第一个是缺乏资金来源,这个资金来源恐怕在未来建设中需要着力去解决,怎么样使用民间投资,怎么样用社会资本来建设保障性住房,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路可走。第二没有法律,到现在为止我们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应该来讲全国性的法律没有,如果没有一个法律的保障的话,你要去问责,你要去追责的话很难。第三,没有专门的部门,我们看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包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等,他们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一个最大的经验就是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我们现在省市一级有住房建设相关的一些部门,但是不是专门的,保障性住房从建设到分配到监管,整个流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一个专门部门去监管,不仅仅在建设上没法确保,在分配上没法保证公平,那么在日常的监管方面肯定会出现很多的漏洞。

頂:15 踩:18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67 (7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1.25 (124次打分)
【已經有78人表態】
12票
感動
9票
路過
6票
高興
6票
難過
11票
搞笑
9票
憤怒
13票
無聊
1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