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管限薪任重道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ת   發佈者:热心人
熱度60票  瀏覽2次 時間:2009年10月26日 09:09

“高管收入与美国接轨,员工收入与非洲接轨。”这是现在颇为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国高管薪酬制度以及中国模式何去何从的看法。可就在上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首次对银行业员工的薪酬提出监管要求限薪政策计划将涵盖其管辖内的近6000家银行,其中包括并未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业的高薪酬行为受到各方批评。

首先,美国公司老总收入高出其他国家同类公司老总的收入,而且是高出很多。2007年美国CEO平均薪金为1054万美元,大约是全美普通雇员劳动报酬3万美元的344倍。日本CEO的年薪为2235万日元,相当于日本企业员工平均年收入437万日元的5.11倍。可见美国高管薪酬高得离谱。2007年美国S&P500强公司老总的平均年收入是1100万美元,而英国公司老总中的顶尖高手特里·莱希爵士的年收入只有910万美元。而在他的领导之下的超市连锁店企业Tesco当年的利润增长了20%。2006年,瑞典大公司高管的平均收入是722000欧元。Vinici是法国建筑领域的一家大公司,但公司第一把手的年薪只有500万欧元。

其次,美国公司高管不仅薪酬高,而且收入与业绩并不挂钩。以2007年为例,S&P500强公司老总的平均年收入几乎翻了一倍,而公司利润平均只增长了12%。投资圣手巴菲特愤怒地指出:“美国公司高管的年薪与业绩常常严重脱节,而且到了荒谬的地步。”不仅如此,即便美国公司老总的薪酬与业绩挂钩,也是短时间内挂钩。结果许多券商老大铤而走险,反正损失归投资者背负,而收益归券商自己,老大们愿意背债豪赌。只要他们当年能够把利润做上去,他们就可以多拿收入,来年赔了钱也不用退还过去的所得。这样高管们就愿意借钱炒股,多多益善,而且美其名曰为“杠杆”交易,意思是他们妙手点金:只要投资者拿出一部分钱给他们投资,就可以成倍贷款到资本市场博弈并从中牟利。而且,美国企业普遍倾向于官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强调精英治理,用修饰过的数据来虚增在资本市场的市值,无足轻重的一线员工被任意裁退,被漠视的客户利益变成宣传口号。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诸多行业的领导公司濒临崩溃的事实正是这种状况的直接结果。

美国此前也曾试图改革,但效果犹如毛毛雨。200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引进英国的做法,主张股东有权对公司的前五位高管的薪酬投票。要求公司必须有针对公司高管的参考性投票,但参议院没有通过法案,结果该法案终被搁置。美国国会还举行过听证,传美林、花旗等券商的高管到国会作证,解释一下他们为什么要拿天价薪酬。有位国会来的领导还当众批评他们说,“现在大家都在受苦,只有CEO们例外。可这件事他们的责任最大。”这些公司高管的地位很高,相当于正部级高管,虽然听证之后没有下文,但毕竟是举行过一次听证,而且国会领导还装模作样地批评过拿些大钱做坏事的公司高管。

所幸,奥巴马近日对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美国银行、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克莱斯勒财务公司和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七家企业发出高管限薪令,这7家企业须将薪酬最高的25名高管现金工资削减90%,包括各种补贴、分红在内的总薪酬须削减一半。高管的薪酬要视经营业绩和归还政府救助资金的情况而定。方案还要求企业高管对不符合股票和纳税人利益的业务立即做出改革。显然,美国是要下决心铲除高管薪酬不合理的这颗毒瘤,但这个过程遇到的阻力将是空前的,目标的实现也必将任重而道远。

银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頂:3 踩: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52 (2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1 (19次打分)
【已經有14人表態】
2票
感動
2票
路過
2票
高興
2票
難過
1票
搞笑
2票
憤怒
2票
無聊
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