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新兴市场增长加速 创2007年末以来最强表现
主要调查结果:
★2009年第四季汇丰新兴市场指数跃升至56.1,说明新兴市场主导全球经济复苏
★产出和新订单增长加速
★制造业出口取得近5年来最大增幅
★新兴市场不再依赖发达经济体
当西方国家还在为实质性的经济复苏艰难努力之际,新兴经济体的实力正迈向更高台阶。由Markit为汇丰编制的最新一季新兴市场指数(EMI)显示,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正在进一步蓬勃复苏。2009年第四季的综合产出指数由第三季55.3跃升至56.1,远远脱离一年前43.8的低位,创2007年末以来最强劲数值。
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最新数据显示,在2009年最后一季,新兴市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出大幅攀升,创2007年第四季以来最快增速。出口以及需求上升,推动生产活动激增,新兴市场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生力军。
新兴市场产出好转,制造业尤其显著。第四季出口订单增多,创2005年首季以来最大增幅,显示新兴市场贸易量出现强劲反弹。服务业方面,业务活动也出现2008年第二季以来最显著扩张。
最新数据还显示,对于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中国无疑正起到核心作用。中国对各种商品、货物的需求,使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惠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收益;同时也为商品生产国提供了缓冲,使其免受西方市场经济波动的冲击。
虽然与前一季相比,中国第四季的产出增长有所放缓,但增幅依然可观。印度第四季增长仅次于中国。巴西及俄罗斯一样,第四季都出现增长加速。四大新兴市场中,俄罗斯的增长最微弱,但其整体业务量仍然录得2008年第三季以来最大增幅。
为应对业务量增长,就业规模正在回升。新兴市场第四季职位增长创两年新高,其中制造业的增幅强劲,再度超越服务业(年初时制造业裁员幅度较大,因此现在大举反弹)。中国就业增长创历史高位,巴西略次之,印度的升幅较为温和,而俄罗斯则继续下降。
◆汇丰经济学家观点
中国继续在全球复苏中担当重任预期2010年GDP增速升至9.5%
最新数据进一步支持我们的一贯看法:全球经济复苏主要取决于新兴经济体的景气程度。不少西方经济体目前仍处于”病入膏肓”状态,无法产生可持续的增长动能;但新兴经济体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就业回升,订单积压量上升,出口反弹,服务业对经营前景更有信心。
新兴市场的成功诀窍是什么?这无疑与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与日俱增密不可分。汇丰预期2010年中国的GDP增速将由2009年的8.5%升至9.5%。对于这个长期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消费需求的经济体来说,的确是个非凡的成绩。
中国明显受惠于国内大手笔的经济刺激措施(主要是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巨额的基建投资)。虽然这些措施并非都是长久之计,但最新数据却显示,中国的经济扩张层面正逐步扩大。当然,这也不足为奇。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劳动力成本依然是全球最低。与西方消费需求是否真正复苏的关联度相比,中国出口恢复反弹更多地印证了中国制造业的超强竞争力,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回升促使制造商大幅增加对投入品的采购,从而引发全球商品价格上升。这种进程完全扭转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原有格局。过去,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商品价格暴跌,而商品价格下跌,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收益会造成打击,结果通常是: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由此一蹶不振;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982至1984年间发生在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
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减少了其他新兴经济体因西方市场萎缩而面临的风险。虽然商品价格已从2008年的高位回落,但与约十年前相比,大部分商品价格仍然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人均收入相对偏低,与西方经济增长以服务业主导相比,中国经济增量中的商品驱动成分更大。因此,假设其他条件相同,世界经济增长的源头由西方转移到中国,商品价格将随之上升,进而提高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收益,同时也对新兴经济体间的“南南贸易”起着支持作用。
价格压力需要密切关注
最新公布的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与上述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的概念非常吻合。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出现大规模复苏,随之而来的是价格压力重现。投入价格(各种原材料价格)和产出价格双双上扬,但投入价格回升的涉及面远大于产出价格。这种价格上扬现象,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多大关系。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北美和西欧的经济活动恍如从悬崖坠落深渊,即使最近数月开始出现一些温和复苏的迹象,但除了极低利率所发挥的间接影响之外,几乎无法将商品价格上升归结于西方经济体的驱动。
事实上,商品价格上涨令西方经济体更感棘手。在旧模式下,物价暴跌往往有利于西方国家顺势把问题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但这种机制现在已经失效。中国经济的成功支撑了物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起着保护伞的作用;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反而令依赖进口商品的西方经济体因自身的消费能力被削弱而变得更难复原。
对于新兴市场的决策者来说,2009年第四季公布的数据存在若干重要启示。首先,虽然调查结果正面居多,但与2009年较早时候所见的强劲增长相比,经济活动的改善速度已有所放缓。其实,这一现象也不足为奇。在经济刚刚从谷底开始反弹时,增长的步调往往会显得格外显著。
此外,我们不仅需要关注需求方面,调查数据显示,供应方面似乎也显示出不足的迹象,这从订单积压和价格上涨中可见一斑。和发达国家不同,很多新兴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经济活跃度的减少尚属温和,而且目前这一现象已得以扭转。因此,当需求出现激增,而供应方面却相对缺乏弹性时,压力便开始凸现。
虽然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一定会成为重大威胁,但最新公布的汇丰新兴市场指数显示,价格压力需要得以密切关注。毕竟,仅仅在两年之前,不少新兴市场还在穷于应付食品价格飙升。这是引发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个别国家为了保护其国民免受粮价高涨之苦而采取各种措施,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基于种种理由,通胀是任何经济体的大敌,而对新兴经济体而言,最大忧虑则是通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社会上最贫穷的群体往往受影响最深。
通胀压力加剧,也可能导致早前在衰退期中曾淡出视野的政策困局的重现。由于美国利率低,资金趋于流出美国而转入新兴经济体,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后者的汇率急升。对于商品生产国来说,即使通胀已受到遏制,汇率急升也会轻易摧毁其竞争优势(包括非商品生产行业)。另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在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之下提高利率,以求在无需大幅调高汇率的情况下收紧国内银根。第三个后果则是直截了当地以增加征税、缩减公共开支或补贴基本民生等财政措施来降低通胀。上述手段均非万全之策,因此,预计在未来数月,政策的不确定性将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将继续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制造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