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冇點你│強積金「懶人基金」是好東西(李聲揚)
上星期筆者出席某券商活動,擔任演講嘉賓。活動後和觀眾坐下交流,討論起強積金(MPF)配置。筆者自己的主張,50歲以下,當然應該100%股票。不過觀眾中有臨近退休人士,也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懶人基金」是極之偉大發明
所以筆者就建議:既然如此,就退而求其次,買「懶人基金」吧。正式名字是「預設投資策略」,DIS。
誰料不止一名觀眾,問筆者「甚麼是懶人基金?」有人說沒有聽過,亦有人說只聽過名字,但不知道是甚麼東西,而也不知如何買。
由此可見,積金局的推廣,完全失敗。筆者頗為肯定,若是私人機構推廣,肯定更能喚醒公眾關注。退一萬步,積金局也應該考慮和不同的KOL合作(例如在下),而不是用舊時代的方式,自說自話,登新聞稿。不過講真,這些類政府機構,大家可以有甚麼期望呢?
不要誤會,筆者並非批評積金局。相反,筆者認為「懶人基金」是極之偉大的發明。筆者只是「恨鐵不成鋼」,如此偉大的發明,應該更落力推廣,以惠及更多打工仔。
講甚麼是「懶人基金」前,先再重覆一次筆者的強積金建議:50歲前,就應該100%股票,全球分散,不要經常看,不要轉來轉去,更不要聽那些「顧問」講「炒強積金」。強積金是長期投資,而股票的回報肯定最好,不服來辯。至於風險?扯,反正你都不能提取,短期升跌有何關係?況且風險,可以藉住長期持有而減低。
100%股票配置,適用於50歲前。為何50歲後要小心一點?因為股災常會發生,無人預知到。50歲前遇上股災,無問題,大把時間追,可以低位儲。但臨退休的一年,滿倉股票,卻遇上股災,就很大問題——皆因已退休,再無收入,無仇報,更可能要被迫在低位沽股票,應付生活開支。
那怎麼辦?臨近退休,是不是應該轉到全部債券(或現金)?不是!科學昌明,大家退休後還有很長日子要捱,若全部債券,回報不夠,很快坐食山崩。以傳統的「60-40法則」為例,退休人士仍應該持有近60%股票——具體比重可以低一點,但總不能太低。
也就是說,臨近退休時,就應該由100%股票,轉移到60%股票。但記住重點:要慢慢轉。否則若轉移的一年遇上股災,又是問題。
而「懶人基金」,基本上幫你解決以上所有問題。
收費低 自行調節持倉比重
「懶人基金」,有幾個好處。首先,收費便宜,積金局限制了管理費用,不能超過0.75%。另外,所有受託人(也就是「供應商」),一定要提供「懶人基金」給客戶。若公司或閣下的理財顧問諸多推搪,可以和他講「法庭見」。
「懶人基金」到底買甚麼?很簡單,它就像一個混合體,部份買股票,部份買債。而「懶人基金」,一定要做到全球分散。這又解決了一大問題。
更偉大的是,「懶人基金」會隨着閣下的年紀,自動幫你調節。最初是60%股票40%債券,到50歲開始幫你慢慢調整,降低股票比重,最後到65歲變成20%股票80%債券。留意,過程完全不用你操心,而且是每年慢慢減持。
筆者認為「懶人基金」是好東西,值得令更多人知道。不過筆者認為,「懶人基金」的唯一不足之處,是太過保守。50歲前只得就60%股票,太保守;而65歲只剩下20%股票,更是太保守。